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通讯员黄文治江明明贾旭东易山明)6月26日,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在合肥揭牌。安徽大学历史学系复建于改革开放之初,四十余载,继往开来,师长同学,锐意进取,教学科研,齐头并进。
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郑明武、安徽省历史学会会长李琳琦、合肥学院院长吴春梅、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高毅、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昌燧、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主任杨益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刘建国、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谢乃和、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张治国、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马建标、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陈朝云、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任周晓光、阜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陈雷、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刘佰合、安徽省博物院院长胡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治益、《安徽史学》总编辑方英等,以及其他历史学界、考古学界百余位知名学者出席大会。安徽大学校长匡光力、安徽大学副校长程雁雷及校各职能部门领导出席大会。在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工作和学习过的部分老领导、老教师、在校师生代表也出席了大会。揭牌仪式大会由安徽大学副校长程雁雷主持。
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揭牌仪式大会,收到来自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吉林大学文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技考古专业委员会等高校科研院所的贺信与合作意向书。
安徽大学人事处处长赵晓明宣读了学校“系改院”决定。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周世珍宣读了代表贺信。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安徽大学校长匡光力,安徽大学校原党委书记、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陆勤毅,安徽省历史学会会长李琳琦,合肥学院院长吴春梅,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郑明武,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高毅,安徽大学历史学院院长盛险峰为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揭牌。
回首艰辛创业途,安大历史人循道追光;展望接续新征程,中华栋梁才续谱华章。与会学者热烈祝贺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揭牌仪式大会成功举办,深情回顾老一辈安大历史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感谢安徽大学党政领导为推动历史学、考古学学科的发展壮大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衷心希望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在“尊重学人、崇尚学术、乐于学事、化成天下”的追求中,相互砥砺、深化合作、共谋发展,共同为取得具有“中国气派”的史学成就不懈奋斗与努力。
李修松在致辞中表示,安徽大学历史学院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必须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关于历史学科、考古学科的重要论述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一要立时代之潮头。广泛延揽人才,夯实学科基础、把准学科方向、打造学科生态,广泛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助推学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二要通古今之变化。努力揭示本源、探索未知,通过对五千年文明史、对“四史”的研究,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三要发思想之先声。知古鉴今、资政育人,推出一批批精品力作,培养一批批一流人才,讲好中国历史、传播中国文化,为人民立传、为历史画像、为时代明德。
匡光力在致辞中提出,安徽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历史学院作为安徽大学的文科中坚,任重而道远:一是要扮好研究安徽地域历史文化的主角,研究安徽历史,弘扬地域文化,进而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国学问;二是要把学术文章写在中国大地、江淮大地上,为中国文化特别是安徽地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出符合和体现安徽大学定位的贡献;三是学科建设要写在学术星空中。匡光力还表示,安徽大学学校层面将一如既往为历史学院的发展做好各项配套工作,给予全力支持。也希望各位莅临参会的领导、嘉宾,在一直以来友好交往的基础上,持续深化合作,不断助力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历史学院一定会以双一流学科建设的优异成绩,在历史学界发出炽热而又耀眼的光芒,成为全国著名的历史学院。
李琳琦在致辞中强调,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是安徽省历史学会的依托单位之一。安徽省历史学会与安徽大学历史学院素有密切联系,多年来互相砥砺,互通有无,硕果累累,相得益彰。学术乃天下公器,学人为全民造福。诚望安徽省历史学会与安徽大学历史学院与时俱进,手足齐心,为中国史学的持续繁荣注入生机、活力与智慧。
马建标在致辞中表示,安大历史人的精神,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犹如校训所言。此种精神力量,是母校母院与万千学子共有的精神纽带,也是历史学院永攀高峰的精神支柱。
盛险峰表示,历史学院将在综合平衡基础上探求发展,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加强团队建设,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学科建设将在三个层面全面展开:一是重点建设中国古代史与中国近现代史,加强中古史断代方向,培育中近史新方向,加强中国历史基本文献、地方档案与民间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在“传世文献与中古史研究”“桐城派与清代社会研究”“人文地理与历史地图研究”“淮河流域历史与文化研究”“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西交流与区域社会变迁研究”“地方档案与民间记忆研究”等领域取得国内一流成绩;二是重点支持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建设,加强科技考古实验室、文物保护实验室、传统工艺实验室及校外重点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在“中国考古”“专门考古”“文化遗产”“文物保护技术”等领域取得国内一流成绩;三是扶持世界史学科,组建学科团队,规划发展方向,力争获得世界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积极夯实三大学科版块支撑,全力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力求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谱写新发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