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子多短命,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亡,殷夫被枪决,身为“清华四子”之一的朱湘投水身亡,可谓命途多舛。
朱湘的一生都是自由的,他始终坚持做自己,可就是这样一位文人,选择了自杀作为自己生命的结局,被淹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中,
出身名门,童年艰难
朱湘的家世极为显赫,父亲曾是清朝的二品官员,外族也曾担任清朝的外交官员,按照常理来说,出生在这样的官宦世家,朱湘的童年生活应该过得十分幸福,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
朱湘出生后不久他的母亲就因故逝世了,从小失去母亲的朱湘是在父亲和哥哥的陪伴下长大的,但在朱湘10岁那年,朱湘的父亲也因病逝世,小小年纪的朱湘骤然失去双亲,一度受不了这个打击。
朱父逝世之后,朱家没有了经济来源,小小年纪的朱湘根本没有办法养活自己,迫于无奈朱湘只能投靠在外求生的哥哥。
可哥哥每日忙于生计,只能在物质生活方面满足朱湘的需求,根本没有时间和朱湘有过多的交流。这让朱湘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朱湘觉得在哥哥心中根本没有自己这个弟弟的位置。
朱湘的哥哥根本没有发现朱湘对自己产生了误解,于是兄弟两人的关系愈走愈远。
考进清华,却因迟到被开除
朱湘长大成人之后就从哥哥的家中搬了出来,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清华大学。
无可否认朱湘的才华即使在人才辈出的清华大学也属于佼佼者,可在考入清华大学后不久,朱湘就因连续迟到一个月被清华大学开除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因为清华大学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意制定了一个早点名制度鼓励学生们参加晨读,让学生们在吃完早饭之后到教室里集合,由专门的负责人对学生们进行点名,点名之后学生就要进行晨读。这就相当于我们高中时期的早自习。
朱湘对清华实施的这项制度极为不满,他认为清华大学订立这项制度就是为了搞形式主义。
大学学习主要就是凭借学生自己的自制性,阅读也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只是在每天早上读几十分钟的书根本没有任何作用,况且阅读就是要静下心来读,若在嘈杂的环境中读书,根本没有办法体会到书中的意境。
朱湘毕竟只是学校的一名学生,即使他才华横溢,也没有办法同学校的领导作对,在同学校的领导据理力争好几次之后,清华大学依旧没有取消早点名制度。
这让朱湘十分恼怒,为了表示自己对这项制度的不满,他决定明目张胆地反抗这项制度。
在每次吃完早饭之后,朱湘就在清华校园里闲逛,就是不去教室参加早点名,估计晨读活动结束之后,朱湘才会进入教室学习。
朱湘就这样连续迟到了一个月之后,清华校方的领导觉着朱湘这种行为就是在挑衅学校的威严,于是将朱湘开除了,身为“清华四子”之一的朱湘就这样离开了清华校园。
在国外两次退学,回国后任教于安徽大学?
有才华的人总是不缺去处的,在被清华大学退学之后,朱湘就决定前往国外留学,他首先选定的学府是劳伦斯大学。
我们都知道,外国人对中国人总是多番歧视,在现代社会中国国富民强,中国人在外还是还会受到外国人的歧视,更别提积贫积弱的民国时期了。
在劳伦斯大学进修的时候,朱湘的一位老师就十分歧视中国人,甚至公开发表了一篇文章,在文章中将中国人比喻成猴子,朱湘因此事怒而从劳伦斯大学退学,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
朱湘在芝加哥大学学习的经历也不顺利,因为芝加哥大学也存在种族歧视。
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的管理员在整理图书的时候发现有人借书未还,朱湘的教授在得知此事之后认为借书未还的人一定是朱湘,因为朱湘是黄种人,这种恶劣的事情是只有黄种人才能做出来的。
可以说这种说法简直就是无稽之谈,显然朱湘也是这么认为的,朱湘无法忍受教授的污蔑和芝加哥大学的歪风邪气,从芝加哥大学退学了。虽然并没有拿到国外的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但鉴于朱湘确实是有真才实学的,在朱湘回国之后安徽大学就聘请他为英文文学系主任,月薪300元。
在那个时代月薪300元可以称为高薪了,按照我们普通人的想法,在大学肄业之后能够得到这样一份工作,自然应该满足了,但朱湘因为一件事情就放弃了这样高薪的工作:安徽大学将“英文文学系”改为了“英文系”。
这其实就是一个平常的改名事件,在我们看来这两个名字并没有什么不一样,就像我们现在大学本科就只有“英文系”而没有“英文文学系”,但在朱湘眼里,这就是学校对社会的妥协。
他认为安徽大学没有身为一个学校应有的风骨,他不应当同学校同流合污,于是朱湘就辞去了自己在安徽大学的工作。
之后的日子里,朱湘出版过自己的诗集,但因为资金有限,诗集只出版了两期就无疾而终,后来一直郁郁不得志对时代充满了失望的朱湘在从上海前往南京的客轮上投水自杀了。
朱湘的一生是充满自由的,他的一生只为自己而活,十分肆意张狂,看不惯清华大学的制度他就光明正大地同学校对抗,即使被开除也不后悔,可以说朱湘这种生活态度是我们十分羡慕的。
但我们却只能羡慕,而不能同他一样肆意,因为我们不止为自己而活,父母孩子都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快活而放弃将来的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