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分流,意味着一部分分流的初中生,要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考上了高中的学生,顺利跨过中考这一关。不过,高中也有区分,分为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可以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名师的辅导,只要人不是太懒,等于一只脚踏入了名牌大学。
那些只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高中时期还要格外努力,才有机会考上大学。因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生源等方面有很多的差距,学生削尖脑袋,都想进入重点高中,家长为了孩子有个好的前程,更是不遗余力。
儿子与父亲的发明高度相似,引起质疑
大家有所不知,除了通过考试成绩进入重点高中,还有特长生渠道,分为艺术特长、体育特长和科技特长三大类。能够凭借特长进入重点高中的学生,都不是普通人,不过,合肥的一名学生,最近因为科技成果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凭借“便携式雾霾污染气体快速识别和检测装置”“酒驾安全激光快速筛查系统”两项发明,这位中学生获得多个省级、国家级奖项,年少成名的他,也被大家称为“科技神童”。
不过,有人却发现,这位中学生的两项发明,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刘建国的团队科研成果在名称、工作原理、外观方面等方面高度相似,且主要完成人正是这位学生的父亲,此事,也引起了网友的议论。
刘某阳的父亲,刘建国则称:“不要只看外观,去看看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李某阳就读期间的老师,则认为孩子的发明和父亲的发明相似也是正常的,父亲从事这个行业,孩子多少会受到影响,属于“大手拉小手”。
有的网友评价说:“事实再一次证明,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对于媒体的质疑和网友的议论,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发布声明,将对此事进行调查,我们静静等候调查结果就行。
儿子用父亲的发明进重点高中?
刘某阳高中就读的合肥168中学,是当地的重点高中;2020年高考的时候,又通过“强基计划”进入了一所985重点大学。
当大家知道他的两项发明,与他父亲的发明相似的时候,有质疑者指出,刘某明是通过用父亲的发明在中考和高考的时候获得了便利,获得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对此,楼某明的父亲予以了否认,称孩子的中考和高考,都与科创无关。由于刘建国是刘某明的父亲,他的话,网友也不知道真假。
根据最新的消息,刘某阳通过父亲的发明在中考和高考获得便利的质疑,相关高校和当地的教育局都进行了回应。
高校称刘某阳的报名资格及入围资格与获奖无关;合肥市教育局经过核查,也进行了回应:刘某明是正常参加中考、填报志愿入学。
细节被扒,中考成绩不低,750分以上
合肥市教育局还特别提到,刘某明不是通过特长生身份进入合肥一六八中学,中考分数很不低。
刘某明在合肥一六八中学,读的是该校非常有名的“诺贝尔班”,他在2017年的时候,中考考了多少分呢?
他的中考成绩,已经被网友扒出来了,在合肥五十中2017年发布的中考喜报上,可以看到,刘某阳的成绩在750分以上。那一年,合肥的中考总分是815分,刘某阳考得还真不错,非常有实力。(以下信息,来自合肥五十中东校官方公布的2017年中考喜报,截取了部分榜单。)
我们可以看到,刘某明的中考成绩,位列考了750分以上的131人榜单中。
如果以中考成绩来看,即便刘某明没有“便携式雾霾污染气体快速识别和检测装置”“酒驾安全激光快速筛查系统”这两项发明,他也确实可以考入合肥一六八中学的“诺贝尔班”,经得起考验。
孩子的科研活动,大家长过度参与不可取
刘某明的科技发明受到了质疑,但是他在中考和高考这样的升学考试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甚至可以说是一枚学霸。
对于这一点,我们也不得不服他是一名别人家的孩子,背后站着一位厉害的爸爸。
也许,受父亲的影响,刘某明在科技发明上,有兴趣,也有一些天赋。但是从媒体曝光的信息上来看,他的发明与父亲的科技成果太相似,也备受质疑。去年7月,有两起类似的情况被曝光。
武汉两名小学生写出了《茶多酚的抗肿瘤实验研究》,并荣获第3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小学生就能提取裸鼠肝脏肿瘤?后来,大家发现,这两名小学生是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的李红良教授的爱女。
云南小学生陈某石撰写的《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在2019年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小学组三等奖。他的父亲,是担任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的陈勇彬。
这些小学生取得的成就,让人惊讶,但是后来反转得太快,也让人大跌眼镜。
刘某明的科技发明,能不能经得起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调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现在来谈谈科研工作者过度参与孩子的科研探索,科研工作者自己从事科研工作,孩子也会被父亲的兴趣和爱好所影响。
作为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科研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
若是家长过度参与孩子的科研活动,将自己的成果直接变为孩子的成就,虽然让孩子一时感受到了拿奖的快乐,却也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让孩子觉得科研工作很简单,不利于培养他们探索的精神。
这种直接帮助孩子拿奖的行为,对其他的参赛者并不公平,还会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让孩子感受到压力。
多度参与孩子科研活动的行为,就像是穿着“皇帝的新衣”招摇过市,总有眼尖的观众揭开其中的奥妙。
今日话题:
1、儿子的两项科研成果,与父亲的发明高度相似,你有什么话想说的呢?
2、对于科研工作者过度参与孩子的科研活动,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