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 > 教育资讯

大学生不知道安徽省会城市, 开口就得罪两个省份, 这是正常现象吗

大学生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个群体,人们对大学生的固有概念已经形成了定式,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人认为大学生知识相对渊博,尤其是一些常识性的东西他们不可能不知道。

但事实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大学生确实受过多年的教育,虽然他们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相对了解,但对于一些常识,他们未必就比普通人强多少。

近日,在一个视频中,一位采访者拦住了一位大学生,这位学生戴着眼镜,看起来也比较斯文,似乎是个学理工科的学霸。

采访者提问的问题是,各省的省会是哪个城市?这是在初中地理上的知识点,但并不是考点,极少有学校会考到这方面的知识。

这位学生被问到的是安徽省的省会是哪个城市?这位男生一下子就陷入了迷茫中,用非常怀疑的语气说出了二个字:开封?

很明显这是河南省的一个城市,也不是省会,河南的省会是郑州。在边上的学生提醒下,这位男生又开启了思考模式,想了一会儿还是以怀疑的口气说道:南京?

这次是把江苏的省会城市搬到安徽去了。难怪有人评论道,这位学生一开口回答问题,就直接得罪了两个省,平白无故地各少了一个城市。

看视频发布的地点是海南大学,很多朋友猜测这位同学应该就是海南大学的大学生。海南大学怎么说也是一所实力不错的211高校。

故而有人在评论中提出质疑,就这个知识水平,怎么考进海南大学的?显然,相当部分人认为,作为一个大学生,不知道省会城市多少有点不应该。

l 大学生并非全才

大学生只不过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个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必须是全才。他们同样有知识的盲区,也有不了解的常识性问题。

比如各省省会城市是哪一个?经常走南闯北出差的,或者常年关注电视气象预报的人或许能够非常熟悉地说出每个省份的省会城市。

但大学生不同,他们整天在学校里,初中地理的知识点早就忘了,更何况这还不是必要的考点,当初也大概率没有去认真记忆。

虽然这是常识性的知识,但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不是必备的知识,事实上,哪怕在顶级985高校,同样也有不少人说不出每个省的省会城市。

l 知识不用就容易忘记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学习很多东西,但并非所有的知识都能牢固掌握,尤其是那些需要记忆的知识,长时间不接触非常容易忘记。

人脑和硬盘不同,不是输入一次就会永久保存的。绝大部分人进入大学后都不会记得初中那些副科上的知识点,除非是当时印象极为深刻的内容。

这完全属于正常现象,这就好像英语,学了很多年,但绝大部分人都不会有机会一直使用这门语言,毕业多年以后,也就基本忘光了。

只有那些经常性会使用的知识点,或者在日常生活中会不断出现反复加强记忆的内容,才会被一直记住。

l 领域细分下偏才更容易发挥

现在的行业分得越来越细,无论是在研究领域还是应用领域,都更偏重于团队合作。各自在所属的领域中垂直精耕。

这也符合社会发展特点,人的精力有限,大而全的人物意味着哪一方面都不是很精通,无论是企业还是科研机构都更偏重于那些在某一领域方面有突出才能的偏才。

比如北大的韦神,他在数学领域的天赋无与伦比,但你一定要求这样的人才全面发展,在其他领域也有所建树,那只会毁了这位天才。

大学生也是一样,大学虽然还是通识教育,但已经开始分专业了,只要学生能够把专业知识学好,学通,以后在这方面有所建树,那就足够了。

写在最后: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形象有一种奇怪的差异性。一方面很多人认为,大学扩招后,大学生的素质大幅度下降,远不如以前的学生。

另一方面,一旦大学生在某个方面表现不够理想,立马就会被嘲讽,就这水平怎么考进大学的?殊不知这本身就已经承认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远高于普通人。

两种矛盾的心态混合在一起,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一些本来很正常的事情,一旦主角是大学生,画风就会突变。

比如这次海南大学的事情,不知道安徽省会是哪个城市,这对其他人来说,很正常,但落到大学生头上,评论也就失去了客观性。

大学生还是大学生,他们的总体的综合素质依然高于普通人,差别仅在于极少部分大学生确实素质不过关,拉低了整体大学生的素质而已。

大学扩招以来,从总体来看,虽然大学生总量确实多了,但985,211大学的学生素质并没有任何的下降,对比一下过去和现在的录取率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个事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