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来评价一所大学的好与坏呢?一千个读者心目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马云也曾经说过:“在我心中,杭州师范大学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那么,杭州师范大学真的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吗?很明显:不是!
众所周知,杭州师范大学是马云的母校,从母校情结出发,马云当然可以做出这样的评价,假设我毕业于某中专学校,我也可以骄傲地说这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学校,没有之一!
但是,上述评论都从母校感情出发,作为普通人,当我们在评价一所高校好与坏的时候,一定要客观、公正,以数据为依据,以事实为准绳,从各个角度出发来证明自己的评价质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更加实际的角度对一所高校做出正确的评价。
大家都知道,杭州师范大学在2021年才正式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比浙江大学、宁波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浙江高校都要晚,虽然位居杭州,也不能改变杭州师范大学仅仅是一所非常普通高校的事实,但是,作为杰出校友,马云的存在让杭州师范大学的社会口碑得到了很大提升,这也是名人效应和杰出校友对母校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对杭州师范大学来说,这是一笔无形的资产。
袁亮院士
让我们继续把话题引到安徽理工大学和蚌埠医学院上来吧!
如前文所述,名人效应同样适用于高校发展,作为一所普通高校,安徽理工大学能够成为安徽省第一所聘用两院院士做校长的省属高校,可谓是盛极一时、名声大噪,一时之间,安徽高教界都把目光投向了这所大学。迎来院士校长之后,安徽理工大学的科研平台和学科建设均取得了不小的发展,该校甚至把研究院开到了合肥、芜湖等地,在合肥市还开设了安徽理工大学合肥校区,目前,该校的合肥校区正在按照规划进行下一步操作。
同样是安徽省重点大学,为什么袁亮不去位居省会合肥的“双一流”安徽大学?呢?不难发现,袁亮先生的研究领域为煤炭开采及瓦斯治理,是煤与瓦斯共采理论主要奠基人,因此,从学术研究领域出发,安徽大学并不适合袁亮,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袁亮先生是安徽理工大学自己培养出来的院士校友,母校情结使然!
袁亮院士本身就是地地道道的淮南人!
从数据来看,袁亮院士出生于安徽省淮南市,2000年06月,袁亮院士被录取为安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煤炭与瓦斯治理等内容,2003年,袁亮先生毕业,获得安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证书,因此,袁亮院士是安徽理工大学独立培养的院士校友。(注:袁亮院士入校的时候是“淮南工业学院”,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原淮南工业学院更名为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的五位院士校友
除了袁亮院士,安徽理工大学还曾经培养出4位两院院士,所培养出的两院院士数并列安徽省省属大学第一名!其他四位院士分别是:陈鲸院士、卢秉恒院士、彭苏萍院士和
陈鲸院士1963年毕业于老“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与合肥工业大学同宗同源,当时的“合肥工业大学”后期又把原“合肥矿业学院”主体部分迁回了淮南,因此,陈鲸院士可以说是安徽理工大学的校友;同陈鲸一样,卢秉恒院士也毕业于老“合肥工业大学”,当属安徽理工大学校友;彭苏萍院士于1982年本科毕业于原“淮南矿业学院”,是安徽理工大学的本科院士校友;陈湘生是湖南人,于1982年毕业于安徽理工大学矿井建设专业。
除了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省的蚌埠医学院也培养出了5位两院院士校友!如果说安徽理工大学部分院士校友有合肥工业大学培养的因素,但是,蚌埠医学院的5位全职院士全是实打实独立培养出来的。
安徽理工大学
都是普通本科,连“双一流”安徽大学都做不到,为什么安徽理工大学和蚌埠医学院可以合计培养出10位两院院士?我想,有如下几个因素:
第一、两校的办学底蕴。安徽理工大学和蚌埠医学院都是我国第一批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资历较好、底蕴深厚,如此出身的高校,如果放在省会城市,基本上已经名霸一方,出身决定了投入资源,没有教育资源的投入,何谈人才培养?
第二、两校的学科特色。安徽理工大学和蚌埠医学院都是第一批培养研究生的高校,两校在各自的领域都表现良好,安徽省也特别需要相关的人才,需求决定投入,投入的角度不同,这一点与上一条还是不同的。
最后,两校的学术底蕴深厚,作为老牌本科,学术基因本身就比新建本科好,老一批的研究者致力于自己的研究,方才会对学校的发展产生反向推动作用。
这两所高校怎么样?您怎么看待呢?欢迎留言,感谢大家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