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某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普遍难以就业,此专业是否还有开设的价值?以就业率作为专业评价的主要标准是否合理?最近,一则有关高校改革的通知引发广泛讨论。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称,逐年提高十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计划占比,招生计划增量主要向服务重点领域的高校倾斜,向培养急需人才成效显著的高校倾斜。要控制社会需求不足、就业去向落实率低的学科专业招生规模,连续3年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60%的专业暂停招生。
上述做法,被指是以就业率定学科专业的存废。实际上,安徽并非首个推出相关政策的省份。近年来,教育部对于强化就业导向也愈发重视。在某种程度上,这可能也意味着办学定位的进一步转向。不过有专家提出,直接停招的做法或有些简单粗暴,“以就业率定专业存亡,会催生功利办学以及就业去向落实率统计的弄虚作假。”
不到60%就停招?
在高校的发展脉络中,专业的改革与淘汰也是常态。清华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史静寰就曾指出,不撤销专业最后遭淘汰,才是更大的问题。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过去的5年里,有83所大学取消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报道中称,这个大而全,空泛的专业成了一些高校追求专业扩张的优先选择,“一些专业的设置,并不是从专业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目的来考量,而主要是满足学校的功利化目的”。
在安徽省这份通知明确,“控制社会需求不足、就业去向落实率低的学科专业招生规模,连续3年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60%的专业暂停招生。”
通知还指出,改革的目标之一即到2025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更加合理,符合条件的高校向应用型深度转型,高校区域功能定位与产业布局匹配度大幅提升。
但单单一个就业率指标,是否足以充分评价专业的优劣,这也是不少人的疑问。该做法实际引申的问题是:大学教育该不该以就业为主要导向?另外,3年是否是一个足够的考察周期?
升学规划专家梁挺福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高校专业的撤销需有一定时间来论证,即使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近几年中就业率倒数第一,但也是在近5年周期中才陆续被撤销。同时,最近几年,由于疫情暴发及经济下行等影响下,大学就业普遍不理想,大学文科专业就业更为糟糕,而这个时候我们以3年作为一个时间周期来考核一个专业的好坏,很明显不公平和不科学。
从安徽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平台发布的《安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局和需求分析报告(2021年)》来看,就业率亮“红灯”的专业包括,法学58.89%、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56.06%、信息工程54.00%、贸易经济50.79%、阿拉伯语50.00%、雕塑50.00%、金融学(国际金融)47.46%、国民经济管理44.19%、英语(翻译)33.33%、金融学(农村金融)0.00%。
上述通知中的方案对于专业调整还有一段表述:要加大学科专业存量调整力度,具体做法是完善学科专业“预警清单”制度,健全学科专业退出机制,对需求不大、水平不高、效益不好、竞争力不强的学科专业实行限招、隔年招生、停招等措施。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偏离办学方向、办学水平低、脱离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点予以退出。持续推进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
但另一方面,方案也明确,要保护和发展中医、中药、考古学、徽学、非遗、诗学、戏曲等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冷门学科。
近年来,就业率的低下往往也与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相应,即大学的扩招。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了1076万人。
此外,一些刚设置的前沿专业,也可能在初期出现就业率不如预期的情况。安徽某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李军是该校休闲体育专业的第二届毕业生。这是一门交叉学科,学习内容包括休闲体育项目策划与组织,如户外拓展等。
随着社会资本不断涌入体育行业,休闲体育也被视为产业发展的一个风口。但在李军看来,由于教学经验、师资力量等配套不足,“课程内容宽泛”。至少从前三届的情况来看,学生们的就业率并不理想,与专业对口的就业更是寥寥无几。
多省份发文调整专业
事实上,安徽并非首个推出以就业率调整专业的省份,而60%的标准设置也有据可查。
早在2011年,教育部就曾提出,将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除安徽外,一些省份也发布了相关的通知和意见。
今年5月,江西省教育厅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指导办法(试行)》,其中提到压减停撤错位过剩低质专业。对毕业去向落实率低于50%的专业点,给予黄牌提示,相应扣减高校招生计划;对连续两年毕业去向落实率低于50%的专业点,给予红牌警示,责令其停止招生。
还有的省份则未给出量化的方案。如福建省,提出要督促高校调整撤销偏离办学方向、办学水平低下、毕业去向落实率低的学科专业。高校要建立健全学科专业退出机制,制定完善相关退出办法。
“红牌”专业主要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专业,“绿牌”专业则相反。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2022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包括汉语国际教育、绘画、应用心理学、音乐表演、法学;高职就业红牌专业包括数学教育、小学教育、英语教育、语文教育、法律事务。
据统计,本科的绘画、音乐表演、法学专业,以及高职的语文教育、法律事务专业已连续5年“红牌”。相较之下,本科的信息安全、网络工程;高职的社会体育则连续5年入围“绿牌”专业。
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该年共计新增1961个专业点。其中,安徽省29所高校新增78个备案本科专业,8所高校新增9个审批本科专业。
此外,共有804个本科专业点被撤销,系近年之最,从2017年至2021年,已有2346个本科专业点被撤销。该年,安徽省14所高校也撤销了46个本科专业。
《安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局和需求分析报告(2021)》则指出,毕业生人数在全省毕业生人数排名为第二、第三、第四的管理学类、文学类、理学类三个门类对应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排在第七、第十和第九名。学科专业毕业生数量与其初次就业率排名不成正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些学科专业的发展可能已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
专业调整由谁来定
与教育部划定的红线相比,安徽省还多了一年的考察期。区别则在于,前者规定了相对渐进的方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划定“两年低于60%”这一红线后,我国高等教育界对此一直存有争议。赞成者认为,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当然应该减招或者停招,就业形势已经很不好的专业还招生,这是对学生不负责。而反对者认为,不能仅以就业去向情况评价专业的好坏,以就业去向落实率定专业“生死”,会催生功利办学以及就业去向落实率统计的弄虚作假。
简单地以就业去向落实率来决定专业的命运,存在诸多需要关注的问题。熊丙奇表示,不同高校的办学定位是不同的,如进行精英教育的高校,应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以能力为导向而不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高校,包括高职院校、职业本科、应用本科,则适合用就业去向落实率来决定专业是否减招、停招,甚至停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则认为,专业的设置与其历史、现有的资源有关,以就业率来定调过于单一,也有“一刀切”之嫌。
“比如四个学校的同一个专业就业率是50%,那么最多也只能够撤销其中两个学校的该专业,如果按照这个要求,四个学校的专业都要撤掉。事实上就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了,又造成了新的问题。”储朝晖说。
熊丙奇举例称,比如法学、金融学专业,从整体上看,已属于供大于求的“冷门”专业,可是,具体到高校办学,在部分综合性院校与法学类院校、财经类院校,法学、金融学还是优势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不错。如果一刀切对待同一类专业,这就不利于鼓励每所高校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在储朝晖看来,更重要的是这个权力应该在谁手上,“是学校还是行政部门来决定这个专业的设置还是撤销”。他表示,如果学校经过专业的自身评估,比如某专业在同类学校当中靠后,师资不足,很难在未来有新的发展,学校就可以决定撤销这个专业,也不一定要三年。
熊丙奇也认为,对于高校来说,设置专业属于教育事务与学术事务,因此,应该由学校的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负责,而不能就由行政部门决策。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要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以及政府部门提供的信息,并听取师生的意见,对新增专业或者撤销专业进行充分的论证。
“如此,可避免学校一哄而上举办‘热门’的新专业,也避免大家都逃离举办所谓的‘冷门’专业。”他表示。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梁挺福看来,一个专业好坏的评价应该是多维度,除了就业率还有师资力量、历史底蕴、深造比例、论文质量、院士数量、行业排名等等。
文科或进一步降温
“文科生就业难”一直是近年的热议话题。有观点认为,若以就业率为专业的存废标准,或将进一步带来文科的降温。在储朝晖看来,这一担忧有其事实依据。
今年4月,有网民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中建议称“安徽省应采取措施,降低高考文科招生分数”。
该网民表示,近年来,安徽高考录取率保持了稳中有升的格局,但安徽高考招生仍然存在偏重理工科,忽视文科招生的实际情况。尤其过去三年,安徽高考文、理科招生录取本科分数线出现巨大差距,以2021年为例,本科线文科519分,理工科415分,二者差距达到104分。究其原因:固然与文理科试卷难易度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历年来本科阶段理科招生计划都比文科多,文理科计划在高校总计划里所占百分比悬殊较大。
对此,安徽省教育厅则回应称,“十三五”以来,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对理工科及应用型学科毕业生的需求日益旺盛,对文科生的需求则相对较小,而普通本专科招生计划为国家指令性计划,今后将进一步指导学校引导高中学生科学合理选择文理科和选考科目,努力使安徽省高考文理科生源比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安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局和需求分析报告(2021年)》显示,截至2021年3月,该省普通高校本科工学门类专业占比最高,达36.30%(2020年为35.90%),其次为管理学门类、理学门类和艺术学门类,占比分别为15.52%、11.71%、11.29%(2020年分别为15.67%、11.88%、11.12%),工学所占比例进一步扩大,工学和管理学门类占比优势明显,应用型专业门类占75%以上。
上述《报告》称,2020年安徽省高校本科毕业生为16.8万人,毕业生人数较多的前三个学科门类分别是:工学62449人、管理学30542人和文学14750人。受疫情影响,截至2020年8月31日,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79.23%,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排在前三位的学科门类分别是哲学92.50%、工学83.55%和农学81.38%。
前文通知中称,安徽省目前处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等重要战略机遇期,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人工智能产业具有强大发展态势和发展前景。
相关的举措包括坚持围绕产业、企业实际应用培养人才,利用3年时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设本专科专业点1000个,改造升级本专科专业点800个,停招撤销本专科专业点1400个。冠名大学的高校设置专业点总数不超过60个,其他本科高校不超过50个,高职高专院校不超过40个。建成720个左右本科一流专业点,建成500个左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高职专业点等。
此外,通知中要求,服务十大新兴产业的学科专业比例达到70%以上,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0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超2.5万人、应用型人才超70万人、技术技能型人才超35万人。力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毕业生留皖率逐步达到40%。
梁挺福认为,国际环境的变化引起国家对“芯片”“微电子”“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等人才的重视,高校也加大对高新技术的大学专业加大资金和师资的投入,而从社会层面上来看,家长和学生也会越来越认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点,在高考志愿填报时更倾向于理工科专业。
“全球经济下行,外加疫情双层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甚忧,这样的窘境自然会传递并影响到高校教学和专业设置”,梁挺福说,结果是近些年财经不火了,小语种不热了,新闻传媒不流行了,文科类的专业整体上集体降温,“理盛文衰”的局面在加剧。
“事实上文科发展不足,文科受到的限制太多,文科自身的独立性不足,这是造成当下社会很多社会问题的原因。”储朝晖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社会发展并非不需要文科,比如文明的进步,法治的建设,都需要有更多的更优秀的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