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 > 高考

老农为帮高考落榜儿子办私立中学, 干尽违法之事, 这部小说太感人

原题:《为圆梦而坚守——简评高方明小说《那些年的坚守》| 贡发芹》

“小说《那些年的坚守》讲述的是一个农村高考落榜青年自费办学,圆家乡子弟读书梦想的故事,故事中的情景、情境、人事、人物,我都非常熟悉...”

前几天,打工作家高方明先生打来电话,说他的中篇小说将在今年第9期《厦门文学》上发表,我当即表示祝贺,第三次登上省级纯文学刊物《厦门文学》,足见高方明先生的创作热情和实力。但他说:“编辑老师要求配上一篇评论,你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就拜托你了。”虽然我是中评协会员,但我还是有点诚惶诚恐,怕担当不了此重任,但又不好意思推辞,只好答应拜读大作后再说。

详细研读高方明小说《那些年的坚守》之后,我被深深感动了,觉得应当把我的个人理解表达出来。

高方明先生的故里明光市(原嘉山县)潘村镇与我的故里邵岗乡(已并入女山湖镇)只隔着一条河一一女山湖(安徽省单体第二大淡水湖)。我住在湖的南岸,可惜他没到过;我小时候每年都要到湖之北高方明所在的潘村集和小说中所描写的紫阳集(已并入潘村镇)赶集好多次,对湖之北的地理环境比较清楚,只是不曾结识高方明先生。据他说,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我们曾在一次民间文学活动中相见过,只是我没有印象。后来,他举家到南方打工,我们一直没有联络。

近两年,高方明先生回到家乡,住在市区,我们开始有了交往。拜读了他发表在2021第4期《厦门文学》头条上的中篇小说《被打开的门》之后,我对高方明先生开始刮目相看。这些年来,他很不容易,一直在坚守,一边打工,一边坚持写作,实在难能可贵。

小说《那些年的坚守》讲述的是一个农村高考落榜青年自费办学,圆家乡子弟读书梦想的故事,故事中的情景、情境、人事、人物,我都非常熟悉,虽然发生在38年前,但仿佛就在昨天,就在眼前。

据我记忆,文革后期,开门办学,几乎每个公社(1983年之后改为为乡、镇)都有高中,每个大队(1983年之后改为村)都有初中,老师多为回乡知青,社队自聘,没有固定工资。恢复中高考制度之后,上边开始对农村中小学进行整顿,大约1979年下半年开始,1980年上半年结束,公办教师由县里统一调配,民办教师由县里考核定编定岗聘用。取消公社高中,取消所有各大队自办的小学戴帽子初中班,每个公社只办一所初中,每年只招两个班120人。我中师别业后分配在乡中心小校工作,1984年春末,我上班才一个半学期,中途接任一个五年级毕业班(那时没有六年级)主任和语文课,期末结果接近30个学生只有7个考取了初中。全乡600多个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不到20%,我的班级升学率将近25%,虽然在全乡平均数之上,但看到那么多学生没书读,我还是自责了很长时间,要是他们都能考取初中多好啊。然而当时农村教育目标是扫除文盲,没有条件办学,上初中也是好中选优,我的班若多考一个,别人班就要减少一个。当时国家和社会教育资源有限,莘莘学子只有通过预选才能获得参加中、高考资格。1994年前后,全社会开始普及农村初中教育,小学毕业没书读的状况才彻底改变。小说中的农村初级私立中学也就此完成了历史使命,纷纷解散。

高方明小说《那些年的坚守》中的故事就发生在中国农村教育这个特殊的15年时期的背景之下。

小说中老杨的长子杨劲品学兼优,因体检不合格,高考落榜,对老杨父子是一个重大的打击。老杨非常担心儿子过不了这道坎,不知道怎么安慰儿子,没想到,儿子反过来安慰起父亲来,老杨很欣慰,似乎又看到了希望。

老杨在等待儿子复读的消息,儿子杨劲却私下里给县委书记写了信,提出创办私立初级中学的想法,以此圆那些十二三岁失学的农村孩子继续读书的梦想。杨劲的这一举动发生在1984年的夏季,属于地地道道的新生事物,是一项大胆的改革行为,正如杨劲同学、乡广播站通讯员傅燕所说:“这条路子是有点野!”但是杨劲的选择不光得到县委书记、区委书记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家人、亲邻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理解和赞同。

说干就干,租教室场地,安排学生食宿住行,聘请代课教师,宣传招生,一切都在有条不紊进行。很快招生61名,当年9月1日顺利正式开学。10天后又招了21名,相当于乡中学招生数的五分之三,白手起家,一下子解决了这么多农村孩子继续上学问题,圆了他们的读书梦,实在不简单。可以设想,这些学生初中毕业,即使不能再继续升造,他们的命运也会因此发生巨大改变。于是来自各方面的宣传赞誉不绝。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何况处在改革之中的办学行为,磕磕绊绊、曲曲折折,在所难免。杨劲在办学过程中遇到了学生班上捣乱、女生遭痞子调戏、自己被痞子打伤、女生因贫辍学、办学经费短缺、无钱发放代课教师工资、大雪压断教室桁条、父亲雪中抢修教室摔伤、校舍租金紧缺、恋人远离等一系列难题。但杨劲不但没有退缩,更没有放弃,而是知难而上,迎难而上,仍旧选择坚守,负重前行。这就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也是小说的成功之处,闪光之点。

小说《那些年的坚守》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最生动的是杨劲父子。

杨劲是一位不甘于现状、敢于与命运抗争的农村励志青年,他的身上具有高加林(路遥小说《人生》主人公)、孙少平(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主人公之一)的影子,但是又不同于他们。杨劲具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富有牺牲精神,放弃个人复读机会,创立私立初级中学,解决家乡子弟失学难题;独具开创意识,敢于站立时代潮头,走别人未曾走过的路,走在改革的前列,领全县私立办学之先,有思想有闯劲,在探索中勇往直前;勇于伸张正义,为了女生杜岚的人身安全和名誉尊严,勇斗调戏女生流氓,虽然受伤,但坦然面对,毫无怨言,坚持将流氓绳之以法,绝不在原则上作出半点让步;友善仁爱,当学生赵丽梅因家贫决定辍学,适时家访,主动提出免除一切费用,圆赵丽梅继续读书好梦;嫉恶如仇,得知父亲不当行为,非常生气;挑战困难,为了筹集办学经费,利用暑假空闲,冒着酷暑,前往县二建工地上做小工挣钱,补贴办学经费;向往美好,渴望爱情,内心深爱同学傅燕,当傅燕远在深圳特区,频频写信向他发出召唤时,他犹豫再三,还是谢绝了傅燕的好意,因为不能丢下80多个孩子不管,下学期还要扩大招生,为了孩子们不致失去宝贵的读书机会,他别无选择,只能选择留下来坚守。正因为有杨劲的坚守,才有许多农村孩子圆了上学梦,圆了人生之梦,这样的情怀,到什么时候都是感人至深的。

杨劲的父亲老杨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他把改变家庭命运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的高考上,但是儿子落选了。老杨非常心痛,但他最为关心的是儿子能不能就受得了这个残酷现实。当他得知儿子决定创办私立初级中学时,既担忧困难太多,又满心高兴支持,教书育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又给老杨家长脸了,作为父亲,只有竭尽全力支持帮助的份了。大雪纷飞,为了保住教室不被压垮,明知有危险,仍主动冲上屋顶,排除险情,不幸摔伤,坚持不去住院救治,而是选择自我疗伤,为的是省钱给儿子办学。老杨本性勤劳善良,热心助人,经常帮助万婶无偿犁地。为给儿子筹集办学经费和给教师发工资,更是竭尽所能,义不容辞。老杨租赁校舍一月55元,一一年一次性付清,却要求对方帮助隐瞒事实,告诉儿子说按月支付租金,每月35元;伙同万婶将别人丢弃的死老母猪宰杀,放进羊油烀熟充当羊肉卖;伙同万婶夜晚扒人家病死舍不得宰杀忍痛埋葬的马匹剥皮卖肉;到湖偷捕鱼卖钱,被承包人抓到后请求人家狠狠打,但条件是别让儿子知道,因此被拘留,万婶找到傅燕,傅燕请求父亲通过关系将其放了出来,他首先想到的是要求老伴帮助撒谎,就说去泗县姑妈家出礼了。因为儿子是老师、校长,儿子丢不起这个人。这一切都是为了儿子,为了减轻儿子的办学压力,为了帮助儿子办学圆梦。老杨撒谎、干不道德之事、干违法之事,都是基于帮助儿子实现办学教书育人这个崇高目的,老杨的行为可气可恼,应当受到遣责,但并不让人因此而憎恶痛恨,相反,还会让人产生一些同情。作为儿子,他实在不忍心指责父亲,他记得读初三时,没钱交学费,实在没有办法,最后父亲只得将自家心爱的看家狗黑子给卖了,那过程让人无法忘怀。父亲为了儿子的事业“掏心掏肺”,做儿子的还能说什么呢。基于上述情节,小说中老杨的形象因此显得丰满圆润,真实可信,有血有肉,原因大概就在这里。

当然,小说中的傅燕、杨劲妈、万婶、赵丽梅母亲等人物形象也很生动丰满,这里不再展开,大家可以自行去研读体会。

一篇小说的成功是多方面的,《那些年的坚守》当然也是这样。小说的故事演绎、情景营造、环境描写、细节设置、心里刻画、语言锤炼等方面也都是比较成功的,这里不再赘述。

为孩子们读书圆梦,为孩子们的未来圆梦,为自己的人生和追求圆梦,为圆梦而坚守,相信那些年的坚守是值得的。相信作家高方明先生的坚守将收获更多更大的成果。

2022年8月25-26日初稿于明光市中医院

2022年8月27日修改于办公室

作者简介

贡发芹(1965年10月—),笔名亚鲁,贡晖,高级中学语文教师,三级律师,安徽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安徽省明光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历史学会会员,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学会会员。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副秘书长,滁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滁州市散文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有诗集《蹒跚学步》、《浅唱低吟》、《柔声细语》、《轻描淡写》等,散文集《帝乡散记》(38.8万字)、《帝乡散忆》(42万字)、《故园乡愁》(30万字)、《明光史话》(40万字)、《史林拾荒》(34万字),文艺评论集《管见孔识》(27万字),史学专著《吴棠史料》(35万字)、《明光历史人物》(50万字)、《明光人文概览》(16万字)、《明光政协史》(二卷)(上、下册,115万字,主编)、《嘉山县志》(80万字,点校)等作品集22本。作品入选《2010我最喜爱的散文》、《中国诗歌年编》、《滁州文学六十年》、《滁州散文选》等30余种文集,其中散文《寻找芦苇地》入选全国性高中语文试卷阅读题,《明光史话》、《史林拾荒》等书收入百度词条。曾获安徽省社科普及优秀读物奖、安徽省金穗文学奖、中国散文年会奖、华语文学创作笔会奖、屈原诗歌奖、《文学界》优秀作品奖等十数种省级以上奖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