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安徽合肥积雪未消,但在第三届(2023)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现场内,校企对接的热度丝毫不减。
安徽创新馆二楼举行的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路演现场,来自广东省惠州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的教师熊前程正在就燃料电池双极板技术的最新研究阐述观点。
台下,安徽明天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张林松认真做着记录。路演结束后,张林松立刻找到熊前程交换联系方式。“公司需要了解生产氢能源电池堆组件方面的新技术,提升产品性能,突破技术路线。”张林松说。
这两日,记者在高校科交会上随处可见这样的交流场景。国内350所高校的1万余项高新技术成果、350余件高价值可转化专利、150项路演项目在这里参会参展,国内2100余家企业代表受邀前来……产学研正在这里进行一场更为深度的融合,200多项政校企重大项目经“牵线搭桥”成为“最佳合伙人”。
在优秀产学研合作案例展区,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的非接触式自助借还书机、无接触电梯交互终端等一系列应用成果引人驻足。空中浮现一个个字符,操作者只需点击空中按钮影像,就可实现信息查询、视频播放等操控。
让“隔空触屏”成为现实的是东超科技自主研发的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公司董事长韩东成介绍,产品应用光场重构原理,利用离散的微小单元光学元件,使空气变成“屏幕”。交易会开幕两天来已有多所高校和东超科技达成合作意向。
从一家小小的初创企业,到全球虚拟现实技术领军企业,东超科技成立7年来与多家高校院所“强强联合”,依托高校院所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形成科研设施与仪器等资源开放共享、科研人员交流合作等机制,加速推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如今已被广泛应用于智能座舱、医疗卫生、民生工程、智慧家居等场景。
“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也是我们科技型企业的‘发动机’。只有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深耕核心技术,开拓新的应用场景,赋能传统企业提质增效,才能加速新旧动能转换。”韩东成说。
“打造高校科交会是推进‘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务实举措,推动了高校优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解决企业发展‘卡脖子’难题,形成新技术、创造新产能、打造新业态,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说。
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光纤,穿上各种“定制”的外衣,就能变身敏感的“大地感知神经”。展会上,来自科大硅谷蜀山园的智地感知(合肥)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分布式光纤声波/震动传感设备(ZD-DAS)”技术产品让人眼前一亮。
产品利用“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地球物理”解释方法,再结合人工智能算法,给地下空间“做B超”,实现对城市地下结构的三维精细刻画。该公司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批赋权改革试点成立的高科技企业。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吴枫说,为激励更多科研人员敢闯敢创,中科大创新“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开辟了新路径,把知识产权部分所有权赋予团队,让团队成为知识产权共有人,实现从“分粮”到“分田”。改革至今,已有36个项目落地,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
“高校是新质生产力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突出市场导向和需求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教育端对接产业端,才能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变。”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储常连说,2022年,安徽全省高校立项横向项目9286项,获授权专利10264项,签订技术转让合同919项,一批优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
“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需要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主任罗方述说。
刚刚结束的政校企重点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安徽省通源环境节能股份有限公司与安徽大学?完成签约,共建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联合实验室。“与高校共同研发二氧化碳绿色转化催化剂及催化工艺,可以在解决二氧化碳高值化利用上找到新的突破口,助力国家‘双碳’战略。”企业研发总监汪军说。
为推动科技供给精准“匹配”产业需求,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发展中心与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专班广泛征集企业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在开幕式现场公开发布了30个企业重大需求。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王进富期待,高水平大学能积极投入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记者刘美子、周畅、戴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