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 > 高考

高考状元背后有优良家庭教育的助力

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孩子脑子也不笨,大部分时间都在上学读书,回到家不停地看书做作业也没闲着,家里也舍得花本钱周末周日还请了若干家教,可孩子学习上说好不好,说差不差,就是个中不溜,咋就不能拔尖呢?看看邻居张大妈的孩子,学习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总是拿大奖,是人见人夸的“尖子生”。再说远房表亲的孩子谁谁谁,是品学兼优的“尖子生”,高考都不用参加,就直接保送上了清华大学。相信有这种感受的家长大有人在,看着人家的孩子成为“尖子生”甚至“高考状元”,只能投以羡慕的目光。

高考状元大多具有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其实绝大多数孩子的智商差别不大,为什么有的孩子学习成绩特别突出成为出类拔萃的“高考状元”,而有的孩子却表现平平呢?教育学家把其归咎为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也就是常说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学习习惯和方法等等因素的差异。仔细观察,“高考状元”大多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强烈的学习动机。但凡真正的“尖子生”,必不是被家长或教师逼出来的,而是自己对未来有目标,有志向,有自主学习的动力愿望。另外还对所学知识内容和探索未知世界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成为学习动机。没有这些为基础,就会演变成为了学习而学习或是为了父母而学习。

坚强的意志。苏轼曾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意志坚强的学生不逃避问题,不回避困难。他们能够不断地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提升信心,正确对待外界压力,从而变压力为动力。这样的特质就能避免将时间浪费在无用的焦虑上,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专心致志。专注于你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成功的第一大要素。尤其青少年,只有善于克制自己,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完成自己的职责,才有成功的希望。18世纪最伟大的德国数学家高斯,从小就学习既刻苦又勤奋。白天在学校里,除上课时专心听讲之外,他还尽量利用课外时间钻研数学,阅读了很多大数学家的著作;晚上,为了节省灯油,父亲要求小高斯天一黑就上床睡觉,但高斯太喜欢读书了,他把一个大萝卜挖去了心,塞进一块油脂,插上一根灯芯,做了一盏小油灯。他一个人躲在顶楼上,在微弱的灯光下,专心致志地看书学习,直到深夜才睡。

富有创造性。“高考状元”勤于动脑,对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不满足于知其一,喜欢从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究底。对解答各种学习问题不仅满足于“会”,而且追求“熟”和“巧”,喜欢用新颖的或者异常的方法解答问题。

良好的习惯。确实,习惯决定成败!而成与败,都是好习惯与坏习惯在后面作坚强的支撑。“高考状元”们的好习惯成就了他们的好成绩。比如合理安排,专时专用。“高考状元”知道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课堂上听讲记笔记,绝不想课外的内容,做作业时专心不会去想动画片情节,玩时则全然放松不必顾虑还有任务没有完成。这样合理利用时间,效果自然错不了。

而“高考状元”们具有这样的优良特点,又是与家长从小的栽培和教育分不开的。

一、教育孩子处处留意是学问,多思多想最重要

“高考状元”们热衷的不是学习,而是思考。

教育孩子多思多想最重要

安徽状元孙萌说“享受学习才是最高境界”。理科状元们往往都热衷逻辑与推理;文科状元们都爱阅读,善表达,和不同的人聊天也能成为他们的爱好之一。

这种善于思考、渴望知识的习惯则源于父母在幼时的启发。如安徽状元孙萌的妈妈说“如果是一個场景,我们就尽可能带孩子去观察多体验,让孩子‘有感而发’,而不是胡编乱造”。

二、学会放手,鼓励孩子独立自主,对自己负责

几乎所有的状元爸妈们都提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一名清华学霸在采访中说,是爸妈的尊重与放手让我学会了遇事不逃,主动思考。

“高考状元”们学习普遍独立自主。他们一般享有更多的自主时间,他们不喜欢等、靠、喂,更倾向于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课堂之外更多涉猎其它领域,本着思维“最近发展区”的认识规律,开发智能、激发想象、整合知识,使大脑中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对应和谐、统一灵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汇贯通的境界。

三、注重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孩子们很少提起父母对自己口头上的教诲,说得更多的却是爸妈行动上的感染。

安徽状元董吉洋说:“偶尔我也会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父母做人做事要成为孩子的榜样

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开发“边角余料”的零碎时间就特别关键。广东状元黄海涛说“我爸是大亚湾核电的副总工程师,他很会随处学习,见缝插针。如每天在洗漱整理的时间听英语,路上听新闻,坐在餐桌旁等上菜的几分钟都会查阅资料。他这个习惯极大影响了我,学会善于利用零碎时间,我高一时就开始背英文字典,在食堂排队打饭时、上侧所时、外出坐公车时等,坚持一天背两三个英文单词,到高考前,虽然还没整本背完,但我懂得的单词却比同班同学多好几倍。当然,我的英语高考成绩是满分,应该说,跟这三年坚持背英文字典是不无关系的。”

也许,这就是“高考状元”比别人的时间多的原因吧!别小看这些零碎时间,天长日久就很可观了。

四、指导孩子阅读经典,培养语感,扩宽思维

小时候看世界名著,大了读大家经典,这是许多状元提到的阅读之路。

指导孩子学会阅读,扩大视野和心胸

北京语文高考取得148分的孙婧妍在文中说道:读书多了,就会培养出语感。阅读的培育也绝对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婧妍说父母从小就爱给她读故事。

江西文科状元林子云说,我妈妈从小就经常带我逛书店,周日一个上午都泡在图书馆是常事。妈妈教导我说“读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积淀的过程。现在是信息时代,知识不断更新,人的观念日新月异,不读书不看报,孤陋寡闻,何以能创新和发展?特别你要写好作文,更是要多阅读,读经典,读名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说得一点都不错。”因此我从读小学开始就养成了喜爱阅读,乐于阅读,博览群书,边读边想,边想边问的习惯,这可能是作文写得好的主要原因。

林子云是江西省当年唯一一个作文得了满分的考生。

五、提醒孩子学习和做人处事一样,关键在于多反思、善总结、会提炼

辽宁高考状元沈宝元的父亲是位中学特级教师,曾在谈心的时候对他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研究不完的规律。这些规律都会由一些教育教学现象表露出来,优秀的教师善于捕捉这种教育教学现象,并对它思考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探求规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的过程也一样,关键在于反思、总结,找到知识的规律、方法的窍门,总结提炼自己或他人成功的学习经验,总结提炼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平时多反思、善总结、会提炼,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风格。真可谓聚沙成塔,日积月累,量变引起质变。比如不能陷在题海中,做题不在多,关键在于总结。

提醒孩子学习上多总结善反思

96%的状元并不赞成“题海战术”,但99%的状元都会有一本自己整理的错题集。

沈宝元认为做题不在量在质,其实题型就那么多,把盲点都找出来就无敌了!

广西理科状元张新星也认为习惯性的反思很重要。

《礼记》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学习上的反思贯穿于听课、做作业、考试等各个阶段。想想老师为什么着重讲这个内容,想想题目考的是什么内容,想想没做对的题卡在哪里……通过这样的反思,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张新星以686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在介绍他的学习经验时说:“有人说数学成绩好的人聪明,这不尽然。数学学习上的聪明是一种长期积累的结果,如果平时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而又做过比较多题目,同时又对各类题目做过总结,特别对犯的错误认真反思,那做题时又对又快,聪明也就成了一种自然。这样做,你也会变聪明,并且能学好数学。”

六、帮助孩子制订学习计划,认真执行,作息规律,热爱运动

高考状元们的家长都很注意和孩子一起制订适合的学习计划,并认真执行,做到井井有条。长远计划、学期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实施起来有条不紊,学习用具分类摆放,书桌、书包井井有条,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恰恰是成为“高考状元”的秘密武器。

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并督促孩子实行

绝大部分的状元都表示自己从不熬夜,甚至备考时也是十一点就睡,保证充分睡眠,作息规律,平时也经常运动。

北京状元梁思齐说平常自己用来放松的时间很多,但学习起来效率就很高,学习有计划和安排,就不会漫无目的地什么都做。

七、引导孩子“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爱学习,也爱生活

状元的家长们并不反对孩子玩耍,而且认为适当的玩耍有益孩子的身心健康。

北京状元梁思齐说学玩并举,先学后玩。学习和玩耍对青少年来讲缺一不可,但是学生应该习惯把学习放在玩的前面,学时心无旁骛,玩时酣畅淋漓。

生活中,烦了就画画,累了就听歌,压力大就去跑步……在谈到如何面对压力时,很多状元都提到了自己的小爱好。

确实,寒窗十年,只有劳逸结合,学习才会成为发自内心的享受。

八、状元家长普遍认为比孩子成绩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

比起分数,父母们更在意的是孩子对学习的态度,比如孩子作业规范,字迹工整。这体现的是一种认真、冷静、严谨的态度,更可以激发学习潜能。

学霸们的背后并没有一群举着鞭子的虎妈狼爸。状元们都这样形容自己的父母——宽松、信任、像朋友一样。

有段话很好地诠释了爱与成绩的关系——孩子成绩差,多半是缺乏安全感,能量在内心冲突中消耗殆尽。

而除了学习之外,大部分爸妈都表示自己还有更为看重的东西。

安徽状元丁雅琦的妈妈说:“只要孩子是善良的,能分辨是非,她的道路无论怎么选择,我都绝对支持!”——这句话几乎代表了大部分状元爸妈们的心声。

比起分数,这些爸妈更看重的是孩子的安全、健康、快乐、幸福感及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