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创立于晚清和民国时期的部分高校,经过院系调整,得到了新的重大发展,原有的校园规模大大扩张,旧的建筑焕发出新的活力,新的建筑又很好地融入进来,新与旧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创办了以北京“八大学院”为代表的一大批新的高校,以崭新的校园、崭新的建筑,体现了新中国的“开国气象”。
今天,我们徜徉在北大、清华、南大、浙大、南开等高校的校园里,都会看到大量属于新中国的历史建筑。有的体现了梁思成先生提倡的“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建筑理念,有的是“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产物,它们既记录了伟大的成就,也见证了曲折的探索。
比如,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先生1953年设计的南京大学东南楼,建筑平面为工字形,坐东朝西,采用传统歇山顶、青灰砖墙和钢筋混凝土仿石栏杆、踏步,和原有金陵大学校园建筑、图书馆、北大楼等布置成一整体。又如北京大学?南门建筑群,是北大迁到海淀燕园后新建的首批建筑,沿通往南门的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风格样式同燕京大学的建筑一脉相承,每组楼群都呈三合院形式,以半围合的院落布局,散落在“中轴线”南门林荫大道两侧,每幢楼都是三层高的中式筒瓦硬山坡顶建筑,屋顶饰有鸱吻,既庄严肃穆,又清新淡雅。
新中国高校历史建筑注重将建筑的民族形式与地方的自然人文环境相结合,体现了丰富的地域文化特点。如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建筑群,采用传统式的宫殿大屋顶,细部装饰多为传统中式,四角有江南民族形式的飞檐翘角。位于岳麓山下的湖南大学图书馆和礼堂,绿色琉璃瓦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红色砖墙掩映于绿荫之间,建筑处理具有南方地域特色,屋顶有微妙的曲线,细部不拘法度,形式自由多样。四川大学明德楼,原为成都工学院第一教学楼,中部采用重檐歇山顶,两翼与后部为单檐歇山顶,墙基贴面以及栏杆柱头等构件都采用成都地区特有的红砂石制成。
新中国高校历史建筑还体现出国际文化交流的时代特点。一些高校借鉴苏联经验,以教学主楼或图书馆作为中轴,建设中心广场,形成了对称、严整的恢宏气势,如清华大学东区、西安交通大学、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等校的规划布局就如此。参加“八大学院”设计的著名建筑学家张镈回忆,受到莫斯科大学的影响,几乎每座院校都以临学院路作为教学行政区,采取居中为主楼,两侧的四面为辅楼的做法。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教学主楼也体现了苏联的影响,如南开大学主楼建成于1962年,采用苏式建筑风格,沿中轴对称,线条朴素明快,气势雄浑庄重,顶高55.5米,建筑面积达18202平方米。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主楼一直是南开大学文、史、哲、经济及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学科研集中地。此外,在这一时期的高校建筑中,也不乏现代主义的探索,如同济大学文远楼采用包豪斯风格,被称为是“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第一栋”。
这些历史建筑也构成了珍贵的红色集体记忆,而集体记忆是构建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是维系民族和国家的精神纽带。集体记忆的建构与强化,需要具体的物质载体和空间场所。谢辰生先生指出:“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物体现了各自长期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质、意识形态、生活习俗等特点,在一定意义上说,文物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因此,文物对于一个国家及其各族人民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激励作用,这也是文物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各类文物和文化遗产,特别是传之久远、巍然屹立的历史建筑,就是构建集体记忆、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新中国高校历史建筑,是今天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教育青年的宝贵财富。
任何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都必然会保存大量珍贵的文物。这些有形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大学的沧桑历史、光荣传统、核心价值与使命担当。北京钢铁学院的教师回忆:“每次穿过厚实的拱门,看到这座内涵简约、别具风格的主配楼,老钢院人脑海深处总不禁响起苏联音乐那热烈欢快的美妙旋律,记忆深处仿佛又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这种苏式建筑气息与实干能干精神的融合,谱写成了学校特有的文化篇章。”
目前,世界上有的大学建筑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比如建于1949年至1952年的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大学城的核心校区,因融合了20世纪现代建筑原则和当地传统,具备突出的社会和文化价值,于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
与之相比,我国很多高校都毫不逊色。比如,今日北大的主校区位于燕园,这里有着久远的历史记忆,珍藏着数不胜数的历史文物。早在金代,这里就是京郊著名的风景区,清代又成为皇家帝王的“赐园”,如淑春园、朗润园、镜春园、鸣鹤园等。1922年至1929年,燕京大学在清代园林遗址上建设校园,聘请美国设计师亨利·墨菲(Henry Murphy)进行规划设计,建成了古色古香的“燕园”。1952年,北大从沙滩红楼迁到燕园,进行了长期大规模的建设,同时也注意保护文物和历史建筑,注意与原有建筑的相互协调。所以,今天的北京大学校园同时保存了三个时代的文化遗产:一是中国传统园林遗址,传承了清代“赐园”的丰富历史信息;二是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校园,展现了民国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复古主义建筑艺术;三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大学建设,是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建筑的重要起源和典型代表。这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罕见的,如能进行整体保护,完全有可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与北京大学诞生于同一时代的日本东京大学,其校园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被充分挖掘。赤门作为东京大学的象征,被列为国家级“重要文化财”,东京大学校园内,安田讲堂、法文学部、法学部、工学部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都被作为文物完整保存下来。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中国大学历史建筑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发展高等教育的成果,是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在保护历史建筑方面作出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比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南京大学建筑,已全部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2014年南京大学专门制定了《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重要历史建筑保护暂行办法》。2019年,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等四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的公告》,明确将北京大学南门宿舍楼、北京大学近现代教学楼等列为历史建筑,这也为北大做好相关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在《燕园文物》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北京大学是可以触摸到历史的地方。保护好燕园的文物,就是存续北大的历史,就是守护北大人的精神传统、守护中华民族的文脉。在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也要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注意发挥文物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让古与今、旧与新在这里交相辉映,让北大的文物成为桥梁,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希望有更多的高校充分认识到新中国大学历史建筑的重要价值,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当代遗产”,激励一代代中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17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