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 > 教育资讯

致敬中国生理学奠基人林可胜,北京协和医学院用他的名字命名一栋楼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近日举办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建系100周年纪念活动,并为新命名的“可胜大楼”揭牌,致敬以林可胜为代表的几代生理学系人为中国医学科学事业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林可胜是北京协和医学院首位华人教授、系主任,是中国生理学的奠基人,在消化生理学与痛觉生理学领域成就卓越。留学英美期间,他就强烈地感染着周围的中外同事,为中国学者在欧美学术界争取到了一席之地。此后,又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从1933年长城抗战开始,他就在协和发起组织现代化抗日救护队,担负起艰巨的救护任务。“七七事变”后他放弃了协和医学院执行院长的工作,毅然决然地与同胞共赴国难。在他亲力亲为的感召下,协和医学院聚集起一支意志坚定、医术精湛的战地救护队,奔赴最前线,并以此为核心组成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总队。

林可胜还开办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医护人员培训基地——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总所,并吸引了一批国际友人来华参与医疗工作或慷慨资助。林可胜随中国远征军出征,深入不毛之地,在异域他乡扬国威,为八年抗战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抗战胜利后,林先生的目光投向了战后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他不仅委托其学生冯德培筹划成立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还在上海组建了国防医学院(现第二军医大学)并担任首任院长,从而创立了我国的军医教育体系。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指出,林可胜是中国科学界、医学界巨匠和中华民族爱国主义英雄,他从科学、学科、爱国三个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科学研究方面,他发现了“肠抑胃素”,开中国人发现激素之先河。对痛觉生理,特别是对认识阿斯匹林镇痛机制有卓著贡献。他的学术研究领国际科学之先。

在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林可胜先生是协和生理学系首位华人系主任,但他的贡献远远超越了协和生理学系本身,他培养的大批学生对中国生命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创建的中国生理学会、《中国生理学杂志》成为近代中国生命科学共同体形成的重要标志。生理学科是生命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现代生命科学多学科的发源学科,由于其卓著功绩,林可胜先生堪称“中国生命科学之父”。他曾担任协和医学院行政“三人组”成员,领导协和医学院的建设发展。抗战后,他创建了国防医学院。

林可胜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他在抗战中建成中国战争救护和防疫体系,担任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总队长,并利用其国际声望募得大批捐款和医药器械,为抗战提供了有力支撑。周美玉、周寿恺等一批协和人追随在他的身边,英勇奋战,忘我工作,充分体现了协和人的爱国情愫和民族气节。

“在协和医学院落成百年和学校生理学系成立百年之际命名‘可胜大楼’,之前,院校已命名了‘吴宪大楼’,院校的师生在以生理、生化两位大师的名字命名的平台上从事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工作,相信会从中受到精神启迪和激励。”王辰说。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校长姚建红表示,林可胜先生在学科建设和爱国抗战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对于协和年轻一代有很多启示意义。希望协和接下来培养更多的“林可胜”式人才,继续推动协和生理学科发展。

“烽火仁心——抗日战争中的林可胜暨协和人的战地救护”展览也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所(院)举办。展览分为“秉承父志杏林传薪”“抗战救护协和旗手”“秉持人道胸怀大义”“大爱无疆情谊无界”“精神感召团结抗战”“英雄永志浩气长存”6个单元,遴选了海内外文化机构和个人收藏的230多幅珍贵历史影像及视频资料,全面直观地展示了林可胜及其带领的协和人在抗战时期救死扶伤、勇赴国难的战地救护历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