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王峰北京报道今年8月,北京市启动大面积、大比例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东城区、密云区作为首批试点,3000余名校长教师参与轮岗。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近日介绍,第二批6个区将启动轮岗。据报道,第二批试点包括西城区、海淀区和朝阳区等。
三类主体参与轮岗
北京市规定,凡是距离退休时间超过5年的,并且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6年的正、副校长,公办学校在编在岗教师,原则上应进行交流轮岗。
这涉及到“三个主体”:一是校长、书记,二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三是一般教师。
对于校长、书记,北京市要求在职级提升过程中走多所学校,不能只在一所学校任职。对于骨干教师,要实现分布上的全覆盖,即每所学校都要有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虽然未必全科都有,但可以在学区供给上科学配置、优势互补。对于普通教师,则是根据他们教育服务的特长,按需求和年限流转起来。
根据对东城区、密云区19所中小学校近4000份调查问卷显示,2021年参与交流轮岗的教师中,23%具有高级以上职称,33%具有一级职称,拥有特级教师、市级骨干、紫禁杯班主任等称号的骨干教师占36%左右。
东城区不转移人事关系
李奕介绍,此次参与交流轮岗的校长教师不搞“一刀切”,不强求调动组织关系、人事关系。具体而言,东城区、密云区的政策明显不同。
东城区不调动组织关系、人事关系。这是因为,虽然东城区名校众多,但校际差距很大,可能隔着一条小马路的两所学校,它们的办学空间、办学条件也很难相同。
据《北京日报》报道,一名教师从市级示范校轮岗到一般学校,保持市级示范校教师的身份,显然更符合教师的利益。
“不强求轮岗教师迁移人事关系,而是要突破校际干部教师管理使用的壁垒,完善学校间、学区间、区域内的交流轮岗机制,让干部教师完成由‘学校人’向‘学区人’再向‘系统人’的转变,不断扩大优质管理资源与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东城区教委主任高伟说。
但东城区的轮岗只限在学区和集团内进行。北京市教委201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市已有160个教育集团、410余所集团学校,25%的中小学入“团”。东城区已经做到学区和集团的全覆盖。
比如,史家小学联合遂安伯小学、史家实验学校、史家七条小学、史家小学分校、西总布小学,组建了史家教育集团。集团有干部教师约600人,每年有两三百名老师在集团校内轮岗。
不久前,史家教育集团总校长王欢兼任天永学区革新里小学校长,原革新里小学校长赵丹阳作为独立法人代表担任史家实验学校校长。
李奕介绍,在学区和集团供给主体内部,要重点落实作业、考试、课后服务等改革。以课后服务为例,比如甲学校开设的课后服务有体育类、素质教育类的,也有学科类的,家长是认可的,但乙学校开设的课后服务,家长不满意、不认可,不愿意参加。
“家长认可甲学校、不认可乙学校,这是正常的,我们也理解家长的这种需求,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在学区和集团内实现优质课后服务资源打通使用,努力让甲学校和乙学校各自的课程、师资等方面的优势互补起来。”他说。
密云区人事关系随岗转移
相比之下,城乡差异远大于校际差异的密云选择“人事关系跟着岗位走”。
密云区教委人事科科长张冠军说:“山区学校有乡村教师岗位补助,人事关系直接影响教师待遇,此外,人事关系是否在校还影响到教师能不能在所在学校评优评职称。”
轮岗老师一共签4份人事合同,一份自己留着,两份给双方学校,还有一份在教委人事科备案。教委会出面协调轮岗周期、岗位和待遇,轮岗期结束教师选择返回原学校也都写在合同里。4份人事合同里有一份存在教委人事科,目的就是确保轮岗教师没有后顾之忧。
除此之外,在校际、集团之间,以及区域之间,通过双师课堂、在线辅导、在线研修、智慧学伴等在线服务方式将优秀教师、学科课程和作业布置策略等资源向薄弱学校和地区输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
第二批试点正在摸底
李奕介绍,接下来,第二批可能会启动6个区,这6个区现在正在进行学区和集团全覆盖的再完善工作,同时对本区特别是学区和集团内的教师进行底数摸清。
“这个底数摸清主要是指要搞清楚其有优势的服务属性,甚至细化到每个学科、每个人。比如说,同是语文特级教师,一位教师教古文有优势,另一位教师教现代诗歌有优势,把这种优质教育服务属性标注出来,在强化学科组教研质量、提升课后学科服务特色和吸引力上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要求至少要把特级教师、骨干教师整体的优质服务属性摸清楚。”他说。
李奕说,对交流轮岗最大的担忧是教师和干部按供需匹配流动。“如果人交流过去了,但没有发挥作用;或者说,虽然人流动到位了,但教育服务的质量,如作业质量、课堂教学特别是课后服务的特色和吸引力没有带来明显的变化,这是我们最担忧的事情。”
“所以,对于试点区来讲,不是前期做完工作定好人送出去就完了,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研究按岗按需实名制管理的绩效考核方案。”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