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 > 小学

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小学部第十七届教学节启动啦

创造更具吸引力与生长力的学习

伴随“双减”工作的深入开展,10月13日,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小学部第十七届(秋季)教学节如期而至。

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谭静,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副校长、小学部校长郝新兰全程参加了活动。会议还邀请了北师大教育学部滕珺教授、清华附小特级教师王玲湘副校长。

这届教学节的主题是什么?目标有哪些?研究工作如何开展?请跟我来,一睹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小学部第十七届(秋季)教学节的启动仪式。

教学观摩,拉开教学节的研究序幕

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本届教学节的研究主题是“创造更具吸引力与生长力的学习”,潘旭老师和五3班学生,用一节语文课《古诗三首》拉开了教学节的研究序幕。

潘老师运用对比互文、揣摩诗眼、链接资料等方式,层层深入文本、步步推升情感,同时联结起学生广阔的生活体验,给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同伴、与老师对话和互动空间,学生入境生情,情动辞发,思维灵动,妙语连珠。

就着语文课的热度,周文胜校长助理介绍了本届教学节的主题和目标,并抛出一个话题:更具吸引力与生长力的学习是怎样的?如何创造?组织老师们分组进行头脑风暴。

常琛老师所在的第三小组,对理想的具有吸引力、生长力的课堂进行了描述,并总结出理想的课堂的六个要素,分别是: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策略性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充足性。并以六边形统计图对《古诗三首》这节课作出了评价。

孟然老师代表第一小组发言,她用基因双螺旋模型对吸引力和生长力进行了阐述。她说:如果用基因双螺旋模型寓意课堂,一条螺旋基因链指向大概念下我们教什么,一条螺旋基因链指向深度学习下学生学什么。两条螺旋对应,交汇共生,就促成了由表及里生长的课堂。

王诗禹老师所在的第五小组运用词云对《古诗三首》进行了评价,并联系深度学习理念对吸引力与生长力展开了讨论。课堂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依据目标,学生自主、积极参与学习,这就是学生被老师吸引的表现;学生在课堂中还要完成有梯度、有挑战的学习任务,在过程中获得核心知识、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的生长,这就是课堂中学生生长力的体现。

第四小组的代表邹胡希智老师用金字塔模型对课堂的顶层设计发表观点。在“金字塔”最底层的即为课时要点,《古诗三首》就是在“结合资料理解文章内容,体会爱国情感”这一单元要素下展开的。再往上走,对标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方面,本课均有所涉猎。在爱国情怀的熏陶下,也培养了学生的国家认同、家国情怀,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参与。

李阔林老师用一幅写实风格的画表达了他们小组的想法。画面中是两个对比着的孩子,其中一个孩子表现了充满生长力和吸引力的学习状态。他们竖耳倾听,浸润语言;眼里闪烁着“热爱”与“探索”的光芒;嘴张得大大的,在对话,在表达;一颗中国心、爱国心在怦怦直跳。这样的心灵触动、精神传承就是生长。

代表第二小组发言的胡艺伟老师感慨良多,她说,日常教学中,我常常会思考,教学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教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一直都是培养人,培养绝不是知识传递,更要把握人的发展深刻内涵。今天的课,不止学生,相信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都感受到了诗人丹心为国的爱国之情。今后,我应常常反思,每天的教学会给学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能够让他有善良、正直的品性吗?会让他热爱学习吗?会影响他对未来的积极期待吗?

专家发言,点评教学节的主题内涵

两位专家听完课和老师们的研讨后,结合教学节主题做了精彩发言。

王玲湘老师说,学习是最好的保养,今天上午的保养让她容光焕发。在《古诗三首》这节语文课上,她看到了三种生长。一是开放的生长,老师提供了广阔的、现实的、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儿童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从书本事件走向生活事件。二是温暖的生长,这个很重要,课堂中师生的关系很融洽和谐,我特别欣赏,孩子们表达自由,这样的生长他可能就是温暖的,儿童才能是安全的。三是优美的生长,老师在课前一开课,两个题解得特别好,一首写给儿子看,另一首临安旅店的墙壁上,作者屡居杭州,触景生情啊!我们的课堂是做传承,我们把南宋诗拿过来,把爱国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里,我想这是优美的生长,大美的生长。

滕珺教授说,每次来到建华,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终于知道为什么建华是建华了!建华这么多年来紧紧地抓住课堂,而且抓住了整个课堂教学改革的很多层面问题。今年这个主题非常好,而且活动形式也特别好。不同学科的老师在这节语文课中都找到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思考。

我们现在讲要提倡超越知识学习,不是不要知识,是指不能止于知识。不能止于知识包括我们讲的能力、方法论、语言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在知识之上。还原历史画面,还原历史本身,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把孩子重新带入到那个历史空间,让孩子成为那个时代的。那个时代的历史,我们没法穿越过去,但是我们要在课堂中营造出那样的气氛,学生把自己想成了自己是生活在南宋中的陆游,才能在那样的情境下真正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诗歌教学讲究“诗情画意”,那个“意”就已经超越了最初的“情”的悲愤,学生第一遍读诗,已经读得很好了,但是表现出来的是非常表浅的字面情感。但是到最后的时候,有一个小男孩拿着一个话筒,那念出来是真的悲悲愤愤的感觉,为什么?因为他经历了从诗到情到画,把自己置身为历史当中,成为历史的实践者、创造者、体验者,他自己心中重新生发出来的那种感觉,这是第一层的“意”。第二个“意”,更为重要的“育人”,教育除了要传承文明,还要开创文明。它事实上会重新去思考和理解,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人,感受完南宋山河破裂,更应思考今天我们的爱国到底应该体现在哪里?我们可以做一些跨单元的整合学习。这个时候诗情画意已经远远超出了诗本身的意义,成了一个人的“意”,这个人之于自己的国家,之于人类的文明,自己和这个历史建起勾联的关系。第三个“意”是“趣”。中文中的“趣”和英文中的“趣”是不一样的,英文的“趣”叫interesting,是Inter,然后再thing,实际上表达的是主体先行,你认可我,我认可你,咱俩价值观一样,就觉得好玩。但在中国语言里,“趣”是表示“志趣”,多少是带有志向的。这种“志趣”是你愿意为他付出持续努力的。我们的课堂要激发这种志趣的生成,这样的课才有吸引力,孩子当然就会生长。

校长讲话,阐述教学节的本质特征

谭静校长做了会议的总结讲话。她说,滕老师刚才说建华的教学节她来过,发现我们一直在做课堂教学研究,还真的是。我2001年来到建华,今年整整20年,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做课堂教学研究。为什么要抓课堂?教育实践跟其它的社会实践有联系,但也有不同,课堂教学这种教育实践是最典型的,是能够凸显教育这个领域实践特征、特质的实践活动。

其实,每一个实践活动都有它的内在特征,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有它内在的逻辑和规则,包括我们的不同学科的教育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活动,都有它内在的逻辑和规则。无论是语文的、数学的,还是美术的、体育等多种学科,它们间的联系和不同,是设定这个学科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在整个教育场景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我们的教学节要把握好两点,其中一点是要关注典范和本质,从特殊中见到一般。典范中反映出来的规律性的、原理性的、概念性的,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关注从典范走向本质,从本质再回到特殊中,要几个反复才可以。第二点是要把课堂教育实践做成结构的系统。课堂教学也是一个有结构的,孩子的整个认知过程,也是有结构的。你使用的理解是哪种类型,为什么在这个环节做这个类型理解?分析的时候,你的手段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个手段?我们的教学活动还有一个功能,除了知识的目标、态度的变量、情感的养成、价值观的确定,实际上还要理解和建立社会关系。在陆游所处的那个时代,作为一个个体,他与社会是什么关系?他的表达形式是什么样子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个体与社会又是一样的关系吗?有什么联系,有什么不同?他的表达方式变了吗?他各种表达形式做了怎样的转换啊?很值得琢磨。我们学科老师既然已经有了话题,就应细细琢磨起来,尽量把它系统化,而做系统化的时候,尽量要找到它最为核心的结构,找到最契合它的结构,这样我们才能够回到2001年的第一个主题——“在研究中成长”,希望老师们越研究越成长。

我们习惯好多资料都放在云上,到时候找。而我觉得最有用的、最本质的应该放在脑子里,如影随形,他是跟着你走的。今天老师们那么多彩的分享,要找到一个与自己的学科,与自己的认知特质建构最好的保存起来,常常再用。慢慢的,你会成为一个具有个人特质、凸显学科自觉、直击问题根本,又有一些独特方法的专业活动能力强、专业表达水平高的老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