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开始试点建设迄今为止,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定位最高、资助力度最大的科学基金项目。截止2020年,仅批准立项36项,资助总额高达37亿元。
2021年9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专家,开始对新一批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进行现场考察。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官宣,该校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通过现场考察,专家组讨论决定,建议立项启动。
北京大学
9月13日,由北京大学、北京石墨烯研究院(BGI)联合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石墨烯制备科学”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现场考察会。
项目负责人刘忠范院士汇报了“石墨烯制备科学”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团队基础等情况。专家组经讨论一致认为,“石墨烯制备科学”项目符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的定位和要求,目标明确、意义重大,有望在石墨烯制备科学领域取得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培养出具有国际影响的中青年领军人才,形成国际一流的石墨烯制备科学研究基地。依托单位与合作单位均具备充分的实施基础和保障条件,能够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保障,建议立项启动。
北京大学副校长黄如表示,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是依托北大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是探索基础研究、工程化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的重要机制创新,北京大学加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的协同创新模式具有显著的互补性和交叉性。北京大学将调动相关资源,为项目开展与合作提供全方位支持与充分保障,全力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上海交通大学
9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核酸信息材料”现场考察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项目负责人樊春海汇报了“核酸信息材料”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目标、预期成果等情况,并就DNA编码、DNA合成与DNA存储的研究进展与成果进行汇报。专家组一致认为“核酸信息材料”项目符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的定位,建议立项启动。
上海交通大学林忠钦表示,上海交通大学一直支持原创性科技发展与创新,学校各职能部门将协同促进“核酸信息材料”科学中心建设与发展,为项目开展与合作提供全方位支持与充分保障,全力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武汉大学
9月25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2021年度建议立项项目“近地空间天气多尺度过程和机理”现场考察会在武汉召开。
项目负责人、武汉大学窦贤康院士汇报了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的总体情况、研究方案、预期目标和可能取得的成果,并代表项目组承诺将按照实施方案深入开展相关研究。专家组在认真听取项目申请人汇报、充分提问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形成了现场考察意见,一致建议“近地空间天气多尺度过程和机理”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批准立项。
合肥工业大学
9月2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在合肥组织对“智能互联系统的系统工程理论及应用”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进行现场考察。
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余其俊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指出,合肥工业大学近年来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需求传导型政产学研用“合工大模式”进入升级版,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场考察专家组听取了项目负责人梁樑教授的汇报。专家组经过充分讨论后认为,项目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与国际学术前沿,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为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的设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研究方向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与协作性,研究条件和软硬件环境良好;项目研究具有原创性,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方案可行。该项目顺利通过现场考察,有望成为安徽省首个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华中科技大学
10月1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华中科技大学首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机器人化智能制造”进行现场考察。
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负责人丁汉院士进行项目汇报,介绍了基础科学中心的基本情况、项目研究背景与预期目标。专家组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该项目面向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可望在机器人化智能制造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产出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在5至10年内形成引领机器人化智能制造研究的学术高地,符合基金委基础科学研究中心项目的定位和要求,建议尽快立项启动。期望依托单位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全力保障项目高质量完成。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元元向基金委多年来对学校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华中大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坚持科技创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校将会全力支持科学中心建设工作,并希望通过建设科学中心,培养出更多高端制造领域的领军人才,提前谋划布局,进一步为推进制造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贡献华中大力量。
哈尔滨工业大学
10月13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高阶全驱系统理论与航天器控制技术”现场考察会分别在北京主会场和哈尔滨分会场召开。
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负责人段广仁院士汇报了项目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团队基础等情况。专家组经过讨论认为,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研究目标明确,意义重大,具有潜在应用前景,对推动我国引领该领域发展与应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项目研究团队实力雄厚、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项目依托单位与合作单位具有密切相关的国家级研究平台,能够在科研条件、科研管理、政策支持等方面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专家组认为该项目符合基金委关于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的定位和要求,一致同意通过考察,建议项目立项,并对项目下一步的实施提出了建议。
韩杰才在线出席会议,代表学校感谢基金委和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哈工大的支持和帮助。他说,该中心是哈工大第一个、也是黑龙江省第一个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汇聚了哈工大与合作单位的优势资源,学校非常重视该项目,一定会按照基金委的定位和要求,充分整合学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全方位、全员、全过程支持项目实施,为圆满完成各项研究任务提供全力保障。
厦门大学
2021年10月15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海洋碳汇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现场考察会在厦门召开。
考察会上,项目负责人焦念志院士作项目汇报。该项目围绕海洋碳汇这一国际基础科学前沿,瞄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重大需求,聚焦海洋碳汇形成过程与调控机制,在团队所提出的“海洋微型生物碳泵”原创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合作团队学科优势,推动海洋碳汇有关的学科间交叉融合,深入系统地研究海洋碳汇形成过程、影响和调控机理、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建立海洋增汇理论方法与技术方案,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经过讨论后,专家组一致认为中心科研队伍实力雄厚、合作基础扎实,项目组成员的原创性理论得到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具备深度交叉融合条件,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单位保障有力、实施条件完备,有望取得该领域的原创突破,形成该领域人才高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占领相关领域国际发展的制高点,符合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的定位和要求,建议立项启动。
2016-2020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统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旨在瞄准国际科学前沿,推动解决交叉性、变革性、基础性的重大科学问题,以需求为导向,通过真正的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有份量的原创性科技成果,抢占国际科学发展高地。
从资助金额上看,基础科学中心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力度最大的科学基金项目。2018年以前,单笔资助金额均超过1.4亿元,最高达1.9亿元。2019年开始,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的资助直接费用不超过8000万元 (数学和管理科学不超过6000万元)。2016年-2020年,资助总额高达37亿元。
从立项数量上看,2016年-2020年,仅有36个基础科学中心获批立项。其中20项依托于高校,包括13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3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据统计,北京大学获批4项,批准金额高达42750万元,清华大学获批2项,批准金额高达26000万元。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南大学各获批1项。
2016-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研究中心获批项目清单如下:
本文内容整理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各高校官网,仅做参考,以官网发布为准,如有遗漏,欢迎留言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