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刘晓博
教育部日前公布了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全国成人高等学校名单”。
全国(内地)目前有高等学校共计301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56所(本科1270所、专科1486所),成人高等学校256所。
我们的团队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进行了统计整理,统计出了各省市区以及城市的普通高等学校排名(不含成人高等学校)。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哪些省份、城市拥有的高等学校最多。
榜单一:省级区域普通高校数量排行
普通高校数量最多的,是人口总量排第四名的江苏,一共拥有167所。其中叫“大学”的34所,叫“学院”的47所,叫“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的80所,叫“学校”的6所。
广东虽然人口高达1.26亿,但高校却没有江苏多,只有160所;名称中带有“大学”字样的,只有26所,也显著低于江苏。这意味着,广东考生升学压力相对较大。
高校数量排在第三到第六的,分别是河南、山东、四川、湖北。
此外,湖南、河北、安徽、辽宁、浙江、江西的高校总数,也超过了100个。
高校最少的省区是:西藏、青海、宁夏和海南。
榜单二:省级区域“大学”排名
如果按照普通高校名称里带“大学”字样的来统计、排行,又会出现新的局面:
北京变成了第一,拥有37所“大学”。
其次是江苏,34所“大学”;第三是辽宁,31所“大学”。然后是广东、山东、陕西。
从前6名省市来看,在高等教育方面北方一点都不弱。这是因为大学的基本格局,是在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最近40年虽然出现了一批新大学,但高教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
或者说,高教的格局变化落后于时代了,阶层固化现象比较突出。
一般来说,叫“大学”的都是本科院校;叫“学院”的绝大部分是本科,但也有大专;职院(职校)也开始有本科教育,但绝大多数是大专或者中专。
中国带“大学”、“学院”字样的普通高校一共有1287所,全国的本科学校为1270所。
榜单三:城市普通高校数量排行
上图是70个拥有高校最多的城市排名,北京名列第一。
北京早在民国时代,就是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心。成为首都之后,高教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近年来,为了纾解非首都功能,北京高校开始瘦身,压缩了专科、本科教育,硕士、博士培养占比上升。
北京目前仍然拥有92所高校,但叫“学校”的为零,“大学”超过“学院”,“学院”超过“职院”,明显呈现了倒金字塔的结构。
武汉和广州并列第二。但武汉的“大学”和“学院”都超过了广州,显得实力更雄厚一些。
重庆、郑州、上海、西安的高校也比较多,其中上海的“大学”仅次于北京。上海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也跟北京类似,不再追求数量、而是追求质量。
从前十名看,北方城市占了4个——北京、郑州、西安、天津。数量上,郑州已经是北方高教第二城,但“大学”数量明显少于天津和西安。
所以北方城市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排序,还应该是:北京、天津、西安、郑州。西安的实力跟天津不相上下。
南昌、合肥、昆明的排名,比预料的要靠前一些。南京、杭州比预料的靠后一些。南京、杭州主要不靠数量取胜,而是质量。
学校数量跟经济发展水平反差最大的,是深圳。深圳高校数量只有8所,很多外地在深圳办的高校,未被看做单独的学校,比如哈工大(深圳)。
所以深圳的普通高校数量只能排在62位,少于四川德阳,跟广西崇左、河北沧州相当。
榜单四:城市“大学”数量排行
下面看一下,高校名称里带“大学”的数量排行。
北京仍然位居第一,拥有37所“大学”。
第二是上海,拥有23所“大学”;第三是西安,拥有19所“大学”;第四是南京,拥有17所“大学”;然后是武汉和天津,都拥有16所“大学”。
第七到第十,分别是广州、成都、沈阳、重庆。
“大学”数量前15名城市里,有8个是北方的,再次印证了前文里的说法:中国大学的基本格局,是建国之初形成的,改革开放40多年对这个格局影响不大。
最明显的案例仍然是深圳,深圳以5所“大学”排名在30位,比“全部普通高校排名”要好一些,但仍然相对落后。
GDP名列全国第六的苏州,以4所“大学”排名在31位。
这个“大学”的排序,是从“普通高校数量”前70名里衍生出来的,那些高校数量低于8个,但“大学”不少的城市,未被列入。
专门搜索一下佛山和东莞,这两个城市目前都还没有带“大学”字样的、被国家认可的普通高校(合作办学往往不被视作单独的大学)。
榜单五:城市在校大学生排行
哪些城市的“在校大学生”更多一些?通过各地统计局2020年统计公报,可以查到下面这组数据:
一共有4个城市在校大学生人数超过了100万,分别是:广州、武汉、郑州、成都。
其中广州达到了143.59万人,在全国遥遥领先。
深圳只有13.28万在校大学生,位居全国33名,甚至少于佛山、东莞、无锡。其实在校大学生超过深圳的城市还有,但未列入上述表格,比如珠海。不过深圳的研究生人数要比这几个城市多。
如果看研究生人数,北京以38.7万人位居第一。其次是上海、武汉、南京、西安、广州、成都、杭州等。
最后给出结论:
中国的高等教育格局,在上世纪60年代初时代就已经基本形成。直辖市、强省会城市占据绝对优势,这跟医疗资源分布高度雷同。
建设三线,给合肥、成都、西安、重庆等带来了追赶沿海城市的机会,这是一次比较重要的高教资源调整。
最近20多年来,北京、上海开始控制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压缩了专科、本科教育,让广州、武汉、郑州、成都的在校生人数,有机会跨越百万,超过京沪。
最近10多年来,深圳、苏州、无锡、东莞、佛山等经济发达的非省会城市,开始奋起直追,补高等教育的短板。但未来真正有能力冲击“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前20名,未来大概只有深圳和苏州。
深圳未来的高等教育质量,或许能跻身全国前十,但规模想进入前十难度颇大。
高校集中的地方,更容易汇聚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但这只是一般规律,而不是绝对规律。深圳的崛起证明,高等教育薄弱的城市也有机会逆袭。只要你的营商环境足够好,全国高校等在为你培养人才。
但长期高等教育薄弱,也是不行的,所以深圳、苏州、东莞、佛山、无锡这些城市才奋起直追,希望自己也能生产足够数量的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