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 > 院校

国家送她出国深造, 她却入美籍还捐6亿给美国, 国家有难分文不出

根据数据显示,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已有100万学生出国留学,而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长。出国留学有利于我国的建设发展,但随着时间推移,出国留学似乎被很多人都当做“镀金”的标志。

1.张欣的留学梦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方面发展都十分落后,科技、教育、重工业的发展是现代文明国家的重中之重,为了更好的建设祖国,许多有志之士都刻苦钻研,渴望出国留学学到更多的知识,回来之后为祖国奉献自身,我国伟大的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就曾对派遣留学生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1978年第一批清华大学生赴美留学,学成后9人全部回国,为我国建设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还有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英雄们,例如我国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院士、物理学家钱学森先生、修建了著名的京张铁路的詹天佑,他们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归来后报效祖国,向世界证明国人的努力!

要知道,在90年代时期,能够出国留学的家庭可不多,但为了发展国家的人才,对于一些十分优秀的学生们,国家还是愿意支持和提供帮助。尤其是张欣这种热爱学习,不服输的精神,如果留学归来,对于国家来说,一定具有很大的帮助。

而张欣就是这寒门学子中的其中一位幸运儿。

张欣于1965年出生在北京,当时她的父亲还是一个小商人,母亲是工厂里的女工,虽然家中的条件算不上很好,但在那个时代,能够保证温饱就已经算可以了,然而一场意外却打破了这个小家庭的幸福生活。

一场意外导致张欣的父亲破产,甚至还欠下了一大笔债,为了躲避债务和尽快还清这笔债务,在张欣14岁的时候,父母带着她举家来到了香港打拼。

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张欣为了补贴家用,找了一家工厂,成为了一名流水线女工,每天只赚一些微薄的薪资,即使是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张欣似乎并不相信命运。

也许是一向好强的性格使然,她并没有放弃学习,她知道,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让她摆脱困境。张欣给自己买了一本英汉词典,每天都依靠工作之余的一点时间学习,这一学就是五年,她的英语已经可以说的十分熟练了,在加上五年的打工生涯,她也攒了一笔钱,决定去英国留学深造。毕竟自学和有专业的老师上课是不一样的,她也想受到正统的教育,学习更多的知识。

可她虽然为自己攒下了出国留学的钱,因为自己的学历不够,在那个时代办理护照又十分麻烦而且要求严格,这件事便成了阻碍她前进的障碍。

为了实现自己的留学梦,张欣决定回到北京,寻求有关部门的帮助,因为她的英语口语水平的确很高,所以国家对于她想要留学的想法也非常的支持,只是她的学历只有初中,为了帮助她实现梦想,有关部门还帮她联系到英国的大学进行协商。

最终,在我国的积极努力下,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愿意为张欣留下一个考试名额。

顺利入学之后的张欣依然发奋学习,又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英国剑桥大学的经济学专业,即使是在艰难地困境中,张欣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2.寒门出贵子

就当张欣在剑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在那里遇到了爱人潘石屹,毕业之后的张欣以出色的能力进入了巴林银行工作,巴林银行被高盛收购之后,她又阴差阳错地成为了华尔街金融精英,从她出国留学之后,她的努力和机遇似乎一直在眷顾着她。

张欣和潘石屹在一起之后,在1995年回国,成立了SOHO公司,他们在中国国内投资了很多项目,在那个飞速发展的中国,很多方面的发展都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再加上夫妻二人专业的学识,很快就赚的盆满钵满,尤其是在中国房产方面,更是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当时他们的房地产公司是当时北京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

因此SOHO中国不仅在国内有了响当当的地位,还创造出了亚洲最大的商业地产企业,即使是在国内,张欣的公司利润就高达16亿。

张欣也曾被《金融时报》评选为“全球商界最具影响力50位女性之一”

可见张欣的努力与智慧带给她的成功是多么巨大,这也是值得许多人学习的地方。

3.功成名就,放弃国籍

为了更好的工作和发展,张欣一直希望自己的公司能够走上国际舞台,实现在多地上市的愿望,她毅然决然地放弃自己的中国国籍,选择加入美国国籍,不止是中国,她的公司最终在香港等地区也实现了上市。

随后,她花了1亿在美国买下豪宅,举家定居国外。为了给自己的儿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更是为了表现自己竭力支持美国的教育事业,不惜掷下6亿元捐赠给美国的哈佛大学。以此对比,在国内武汉疫情期间,却没有捐一分钱,这件事也一度将她推至了风口浪尖。

这位从寒门中一路拼搏奋斗而来的女强人的确是人群中的佼佼者,她为了梦想所付出的努力我们并不能否认,她先进的理念,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她不服输的精神也是我们应当学习的目标。

如今的SOHO中国也发展的越来越好,利润更是在逐年增长,甚至在2019年的福布斯排行榜上,夫妻二人以36亿美金的资产排名597位。

她的成功并非偶然,但是在国内,大家对于张欣的选择,却一直议论纷纷。

总结:

开放性的教育一直是我国对于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知识改变命运也并不是一句空话,在现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利益追逐的年代,国家界限是否还明显?一百多年前的闭关锁国,让国人幡然醒悟,我们为了发展教育,输出人才,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祖国,我们当然无权干涉他人对于国籍的选择,但却不由想起最近一段非常流行的话,是由所有孜孜不倦奋斗中的莘莘学子们说的。

“我仍认为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我们的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摆脱我们贫困的家乡。”

家乡亦如是,国家,亦如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