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 > 高考

双非院校也能产生院士, 打破了985高校的垄断, 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工作结果公布,根据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共有149人成功当选两院院士,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8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65人。

在这149人当中,有50%都来自于高等院校,根据这些当选院士所在工作单位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到,共有15所985高校在这一次两院院士增选当中没有一人入选,其中包括中山大学、湖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水平大学。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水平大学,在这一次两院院士增选当中成为大赢家,其中浙江大学5人当选两院院士,成为当选人数最多的高校。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紧随其后各有4人入选,此外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也有多人入选两院院士。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竟然还有多所双非院校取得了新的突破,有成功当选院士的情况,例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分别各有一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一情况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在以往历届的两院院士增选过程当中,基本上都出自科研院所和985高校,很少有双非高校入选两院院士。

所以当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中有双非院校当选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热议,网友们对此也纷纷发表了评论。

有的网友说,现在的两院院士真的是太不值钱了,含金量越来越低了,一次性新增了149人,而且很多还是董事长、校长、书记,这些人真的会实实在在去搞科研吗?

有的网友评论说,在这一次当选两院院士的科学家当中,有不少是来自中西部地区的,例如兰州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包括武汉纺织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都是中西部地区高校,而且是很多冷门的专业,有一些是照顾性质的。

还有的网友说,当前当选两院院士更多的看重的是当选人的科研实力和业绩,而不是看这名候选人所在的工作单位。

在我看来,网友们的评论各有各的道理,大家都是站在各自的不同出发点来看待这个问题的,所以只能说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这个观点有可能是正确的,但是站在全局的观念上来看,我认为网友们的看法是有些偏颇的。

我认为,这一次有双非院校的科学家当选两院院士不是由于照顾性质,更不是两院院士不值钱了,而是由于现在的评价指标发生了变化。

从这一次两院院士增选的结果来看,至少可以看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第一,双非院校这些年发展的也十分喜人,除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之外,包括湘潭大学、燕山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一大批双非院校实际上已经发展得较为突出。

无论是从即将要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动态调整名单,还是从这几年国家科技三大奖获奖数量上来看,双非院校都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当中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即将要公布的双一流动态调整的名单,湘潭大学、山西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一大批双非院校将会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这些学校发展实力的逐步增强,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才能够在双一流建设动态调整当中成为入选的对象。

如果不是由于发展实力较强,那基本上也不可能在动态调整当中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同时,纵观近5年来,国家科技三大奖受奖的情况以及获奖者所在单位的情况来看,这些双非院校在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展。

所以双非院校的科学家当选两院院士只是时间问题,毕竟前期的积累有太多了,就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官方网站上对该校的教授当选院士所做的报道那样写着“终于实现了院士零的突破”。

从0~1的突破确实很难,但这一定是在厚积薄发,长期积累的情况之下获得的最终结果。

第二,两院院士的水平依然代表着我国科研的最高水平,依然对得起最高学术称号的荣誉。

虽然在两院院士,尤其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增选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非议,因为一大批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也成为了候选人。

例如贵州茅台的总工程师,山东黄金的董事长,包括这一次当选的江苏康缘药业的董事长,甚至包括广西大学的当选教授他也是一名上市公司的老板。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作为高水平的科学家来当选两院院士,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江苏康缘药业的董事长。

这名董事长本身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在学术上是很有造诣的,开发了多个新药,获得了多项国家科技三大奖,曾经也多选多次入选两院院士第2轮增选,终于在这一次两院院士增选中成功当选。

我们抛开他的董事长身份,仔细去看他的科研实力和科研成果,其实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讲,这些双非院校的科学家,他们的科研实力也是值得尊敬和敬仰的。

不能说清华大学的教授创造的成果就比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教授创造的成果多,就像北京大学在包括清华大学,在两院院士第1轮候选人当中有10多个人成为了候选对象,但是最后当选的也并不多。

由此可见,不仅两院院士的学术水平没有下降,含金量依然很高,而且反映出高校之间的聚集性效应有所减缓。

第三,从这一次两院院士增选有多所双非院校有科学家成功当选两院院士的情况来看,我们还可以发现不一定要靠经费才能培养出大科学家,单靠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潜心研究依然也能够培养出大科学家。

相比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有用不完的经费,这些双非院校能够获得的经费支持十分有限。

对比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办学总经费还不足清华大学办学经费的个位数。

以这么少的经费培养出一个院士与约几百亿的经费培养一个院士,那肯定投入产出比是不一样的。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这名院士的含金量要远远比清华大学的培养出来的院士含金量更高。

因为清华大学等高校的院士他们是坐在金山银山上出来的院士,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培养出来的院士是在捉襟见肘的情况之下培养出来的院士。

要知道,从目前的两院院士的评选规则来看,基本上只要获得两项国家科技三大奖且是第一完成人的话,基本上就能够当选;如果能够获得三项国家科技三大奖且是第一完成人的话,那基本上就100%能够当选。

但是,想要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就必须要有经费来支持,要有经费来开展研究,而经费多少是决定能否获奖的关键。

搞科研的人都知道,如果你没有经费的话,有些实验你根本没法做,有些论证你根本没法实施,所以有了经费才能够获奖,获了奖才能够参评两院院士。

在此之前,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但是现在看来,这样的魔咒似乎要被打破了。

在经费条件有限的情况之下,依然培养出了院士,这说明国家的评价方式发生了转变,原来靠金钱堆砌出来的这些奖项,可能并不太受欢迎,反而研究出来的成果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有利于改善民生,反而会受到大家的认可。

就像早几年,某985高校的校长,发明了所谓的透明计算,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之后广受非议,因为这个成果的含金量实在是难以评判。

所以,这也是告诉广大双非院校,没有经费照样也可以培养出两院院士。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请留言发表评论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