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 > 教育资讯

北京大学入驻抖音为知识普及, “知识网红”们的目的都仅此而已?

北京大学?最近成为了抖音平台上的大主播。

据悉,自2020年2月5日开始到2021年9月,北大在抖音上共上线了四百多场线上讲座课程,科目涵盖人文历史、经济管理、医学科普等,以此收获了超过430万粉丝。这些人如今被称为北京大学的“旁听生”。

正是短视频和直播的快速发展,拉近了普通网友和高等学府之间的距离,只要打开抖音,所有人都能获取中国最顶尖学府的教育资源。戴锦华、洪子诚等公开课主讲师更是成为了大众眼中知识界的一线“网红大咖”,每节直播课程都有十几万人在手机前蹲守。

事实上,疫情是北大进入线上的重要契机。据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副主任陈波介绍,疫情之下,最先在抖音线上尝试讲课的是光华管理学院的老师,他们录制了一系列关于疫情对中国当下经济造成了哪些影响的课程,反响非常好;后来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和心理学院的老师考虑到很多人会因为疫情不能出门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于是开展了许多讲述如何在家调整情绪、面对疫情如何与家人相处的课程...

在这些尝试之后,北大和抖音正式合作推出了“北京大学抖音公开课”,把学校真正的课程搬到了抖音上。

在大众的常规认知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的过程,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然而,在如今大热的短视频和直播的传播模式下,这些“碎片化”的内容可以更好引起大众对于当下问题的关注度,且能够面向更为广阔的读者,对知识的普及化起到很大的作用。

当教授们的课堂不再局限于校园,“知识区”成为短视频平台上的“流量新贵”。据统计,2021年,快手站内时长在60秒以上品类视频数增长Top 10分别为:法律、科学、财经、资讯、历史、影视和短剧、读书、房产家居、奇人异象以及军事。不难看出,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泛知识领域更容易讲好故事。

而由此衍生出的“知识网红”,也就是如今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的、在各自领域功底深厚,又具备“将复杂知识简单化”能力的一批知识分享者,他们看起来与传统意义上的“网红”气质并不相符,但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其引发的轰动效应,远非“火爆”二字能够形容。

对于如今各大网络平台用户中的最大群体,90后、00后们对“知识网红”并不陌生。他们或基于兴趣爱好,或处于学术目的,又或只为休闲娱乐,日常关注的知识网红可谓“五花八门”,不仅仅只有高校的知名学者教授,也有各个领域的专业精通者。从前期大火的吴晓波、薛兆丰,到罗翔、戴建业,再到Ethan清醒思考、酱肉冷知识等抖音知识或技能类达人,各个行业的佼佼者们正在通过知识分享类视频,成为备受追捧的“知识网红”。

短视频和直播将知识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者从“金字塔上的专家”转向了“身边的草根学者”,而这些新式网红中的大多数,在分享知识的同时,也在时刻找寻“出圈”机会

2018年,理性却又呆萌的经济学教授薛兆丰,在加盟第五季《奇葩说》后获得了空前的高热度。同年,他联合西瓜视频、今日头条推出商业地理纪录片《地标70年》,总播放量超1.5亿。在此之后,薛兆丰还代言了品牌今典有机奶、百威啤酒、欧莱雅男士,以及腾讯新闻,更是喜提《VOUGE》、《时尚先生》封面,妥妥跨进了时尚圈。

不管是为了带货,还是娱乐粉丝,“知识网红”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类直播间、综艺节目中。事实上,兼具专业和流量的知识网红更能带动流量的转化,且比明星性价比更高。

文章《95后看待“知识网红”更加理性克制 有欣赏也有批判》中提到:当大家对某个“知识网红”特别崇拜的时候,就不免会产生一定的光环效应,这就有可能造成“信息茧房”和受众的盲从。因此,观众需要理性客观地看待他们。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罗哲宇分析认为,“知识网红”的出圈很多时候是因为其契合了一些时代需求,年轻人不仅能从这里了解专业内容,还能收获很多价值层面的东西。“在浮躁的当今社会,年轻人希望看到磐石一样的师长形象,可以告诉他们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哪些价值观是应该坚守的,这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罗教授说。

但若是想要单纯地获取知识,就不能把“知识网红”分享的内容当作唯一的权威。一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表示,知识网红们往往面向的是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人群,无论是哪个专业领域,都更侧重通俗化分析,而不会强调其深刻性。“这些内容往往会给我一些专业启发和拓展。比如在遇到深奥理论时,我会去B站、抖音等平台找一些可以将专业知识通俗化的视频,但专业书籍还是我系统性学习的主要方式。”这位学生说。

尽管能够直观感受到各种职业的顶尖高手都在通过知识分享“出圈”,但是单纯看热闹还是真的有利于自己的学习,这还是取决于观众个人。自2013年开始在B站上分享计算机应用软件教程的中国传媒大学数据工程系教师刘青,如今已成为拥有174.8万粉丝的知名科普UP主。据刘青介绍,不少粉丝学习了相关教程后,找到了对口工作,也有人用学到的知识成功创业。

然而在刘青看来,大部分人还只是把看视频当作娱乐,可能只有10%的人想要真的学习,但也不一定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内容。许多人只是看了碎片化的内容介绍,听了一些有趣的表达,可这些并不系统,也不够扎实。

“任何学科的知识学习都是一个网络建立的过程,而不仅是一个个零碎的点,只有将这些点连成了线才能记忆得更加深刻全面。学习者需要找到系统的学习方法,然后不断训练,获取正向反馈,才能坚持下去。而这对于想要通过线上知识分享学习的用户来说,需要极强的意志力和自我约束力,因此并非易事。”刘青说。

因此,刘青建议,平台方应确保短视频或直播的内容具备完善的监管和审核机制,或是建立专业人才库,同时有专业的顾问为内容把关,让知识分享更加专业化,更具有责任感。“这样下去,用户才能放心地将短视频作为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而不再将其娱乐化。”刘青表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