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 > 教育资讯

体育培训班火爆, 可别趁机糊弄事儿

三天即成的教练证书。图据北京晚报

寒假将至,不少家长已经提前给孩子报上了各类体育培训班。“双减”政策出台以来,提前教学、超纲教学的学科培训班纷纷下课,各种以素质提升为由头的培训班火了起来。其中,体育培训班最受欢迎。

然而,据北京晚报报道,多家机构的体育培训班问题不少:教练员信息公示不完整,参加过三到四天培训的人员就能以教练身份上岗;预收费远超三个月,三次课后退费就得扣一半;招生不规范,学员人数太多远远达不到训练效果……

“双减”政策的落实,让不少家长逐渐从超前、超纲的学科培训泥潭里艰难脱身,把孩子的课外、假期时间,交给素质培训。但是,不少素质培训班的素质,目前来看,还没能跟上政策的要求和市场的需求。拿体育培训班来说,家长们多出于让孩子强健身体、多一门特长的愿望来报班,期待孩子能通过课外培训达到先野蛮其体魄,继而强健其精神的效果。然而,面对市场需求,有的培训机构显然来不及做好准备,同时又舍不下突如其来的商机。于是,体育培训教练以次充好、教学上数量顶替质量,目的就是多吸引生源,多产生利润。这种做法,根本不是本本分分在享受政策红利,而是遵循唯利是图的商业逻辑,“萝卜快了不洗泥”,损害的是学生及家长的权益,并且,对于双减政策的进一步贯彻执行,也是变相的掣肘。

课外培训,确是商业行为。商人逐利,本无可厚非。但涉及教育,就不能不顾及商业操守和良心。若诚信经营的理念被抛诸脑后,只图短期利益,则既伤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损了自身机构的名声,让行业发展困难重重。更可能伤害的,是好政策的落实;迷惑的,是学生及学生家长们前行的方向。

强健体魄、学养俱备,是国家对于下一代的切实要求。少年儿童就该“如朝阳”,体魄健全。然而,在名不副实的体育培训班里,孩子们不能得到真正的历练和帮助,收获不到体能的提升和应对困难的坚强从容。这种为赚钱而不择手段的培训班,可能蒙人一时,最终也会被市场唾弃。

课外教育机构应该踏踏实实当好校园教育的好帮手,对于自身的商业利益要做理智的考量,别把体育培训当成圈钱的工具。

来源 北京晚报 | 记者 侯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