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到来的2022年,每个人都仍有期待。有的关于教育、有的涉及出行、有的关乎人居环境,许多民生政策的推行,牵动着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事,每一件看起来都不大,但民生无小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更到位
双减政策从纠偏到正本
双减,堪称年度热词。
今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一系列变化由此展开。
“双减”政策落地两周,记者探访发现,学科类培训机构纷纷关店离场,家长们也各自有了新的忙碌。开学第一周,放学时间延后的小学门前多了来接孩子的爸妈。中秋小长假,孩子们告别“在家赶作业、出门辅导班”的模式,真正享受假期的快乐,家长们也感受到久违的轻松。(9月22日新闻调查《孩子们挺喜欢这样的假期》)
“双减”百日,记者在调查中看到,孩子们确实得到了更多自由支配时间,而家长们依然陷在惯性焦虑中。即将到来的寒假,一些培训机构“换汤不换药”的隐秘操作仍试图蒙混过关。(12月6日新闻调查《家长抢着报“钻空子”班》)
从强力纠偏到重回正轨,家长们希望在2022年能迎来更到位的“双减”。北京市教委日前发布《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试行)》,鼓励中学教师发挥自身教育特长和优势,自主开放教学资源,供本市中学生按需选择适合的教师开展在线学习,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根据该计划,从2022年起,除节假日和寒暑假外,周一至周五每天18时至21时,本市所有初中学生都可享受在线辅导服务,辅导学科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等9门。在线辅导服务形式包括一对一实时在线辅导、一对多互动课堂、问答中心以及微课。
“可以免费辅导?还是在校名师?”作为初中生家长,冯萍满怀期待,“其实‘双减’的推进也离不开做‘加法’,比如,多一些优质的教育供给,让孩子实现个性化发展;多一些室内外运动场地,让孩子随时能锻炼身体。”
更普及
充电网络保证安全有序
充电,是电动自行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头等大事。记者发现,北京电动自行车入楼的现象非常普遍。虽然有电动车梯阻系统,但依然拦不住拎着电池回家充电的人。很多市民反馈,小区里很难找到公共充电桩。(5月18日新闻调查《楼下没充电的地方谁管?》)临近岁末,记者再度重访,发现充电桩的安全与秩序、禁止电池上楼的执行情况,依然值得重视。(10月12日新闻调查《充电柜进小区难在哪儿?》)
7月1日起,北京市《停车场(库)运营服务规范》提出,对于占用电动汽车泊位的燃油汽车和充电完成后超过一个计时单位仍未驶离的电动汽车,可采取阶梯式价格标准进行收费。但记者探访发现,仍然存在占位情况,新能源汽车充完电不离开的情况,在郊区较为严重。
好消息是,改善一直在发生。12月,八里庄为电动自行车打造“五分钟充电圈”。同期,《关于加强居住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公开征求意见。
家住南三里屯的阿旭,依然在为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发愁,他希望小区里能多一点桩,充电电费能再便宜一点。“我希望能利用好现有资源,比如我们小区有一个闲置的车棚。如果能改建成充电桩,多好啊。”
家住顺义的小姜,期待不再需要凌晨起床,为自己新能源汽车充电,“一方面,多建一点桩,另一方面,对那些充完了还占位的车,好好管一管。”
更完善
老旧小区增强养老配置
“之前10号楼前面这块空地上乱糟糟一片,现在收拾得干净利落,旁边还围着花箱,种上花草,每天都有小孩儿在里边玩,人车分流很安全。”这是家住天坛南门旁边永内东街东小区居民的心声,他们小区重划了停车位、添置了自助洗车站。改造一新后,开心的居民给小区换了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天坛南门是昭亨门,我们小区就叫‘昭亨雅苑’吧。”(9月30日新闻调查《“接诉即办”解“急难愁盼”》)
这一年里,在采访中,记者听到了多名老旧小区居民的急难愁盼,也展示了多个小区改造后的安全便利。我们也从中看到了近年来北京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变化——在累计改造面积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在拓展改造内容,改造水电管线、实现雨污分流……这些提升,都是在由表及里,更好地满足群众诉求,给居民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在北京2022年要办理的32件重要民生实事项目中,老旧小区改造依然是重点之一,新的一年里,将开工300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完工100个小区改造工程。我们也会持续关注,并期待改造的内容也能更加呼应民生诉求,一如许多社区居民盼望的那样,“改造后会有老年餐桌、养老驿站,让我们都能在自己住惯的小区里、和熟悉的老街坊们一起安度晚年。”
期待
AED
北京地铁配置的AED设备(自动体外除颤仪)在2021年夏天,首次救人成功。现在,北京市的公共场所已经有约1000多台AED设备,但与北京120系统挂钩定位的只有约170台。北京急救中心主任医师陈志说:“公共场所单位应主动和120联系,告知自己的设备信息,提高本单位AED的利用效率。”(12月8日新闻调查《身边的“神器”越来越多》)
便利店
小小便利店连着大民生,形形色色的服务网点,帮助百姓省心省力解决各种日常需求。除了继续丰富和完善便民服务网点,北京还开始尝试在地铁里经营便利店,需要早出和晚归的乘客,可以在地铁便利店,找到更多温暖和惊喜。(11月30日新闻调查《寒夜的便利店有故事》)
适老助老
售前、售后、康复、护理、打车、用餐……适老、助老的新闻,始终是热点。在这个智能互联时代,老年人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玩转手机,关乎他们的幸福指数。
2022年的重要民生实事中就包含,在保留传统服务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便利化出行试点,鼓励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老年大学组织智慧助老技能培训,逐步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12月16日新闻调查《为老服务做在老人心坎上》)
本报记者孙毅宗媛媛周明杰制图冯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