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 > 教育资讯

科研和授课是两种能力,北大教师韦东奕上课“曲高和寡”,不奇怪

他高考免试被保送到北大,27岁读完博士后留校任教,前段时间,因一瓶水、一袋馒头上了热搜,被网友戏称为北大“扫地僧”“数学大牛”。他就是韦东奕,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微分方程教研室研究员 。最近韦东奕坦言自己的烦恼与上课有关,已有多名学生退课至今还没有找到解决办法。

此话一出,全网又是一片热烈的讨论声。

有网友说:“也正常,教和学本身就是两种能力,科研做得好的人不一定能上好课。”也有网友表示:“之所以退课的学生多,可能因为讲得太深奥,一般人压根听不懂。”还有网友表示:

“做科研和讲课是两种能力,韦神可能更适合做科研,他并不擅长交流,何必难为他来上课”。

笔者以为,的确像某些网友说的那样,做科研和讲课是两种能力,有的人天然具备输出技能,善于教授知识,解释疑惑。也有人更适合做科研,比如韦神。

韦神曾在2008年以满分获得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在2009年以满分获得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之后在北大完成了本科到博士的学业,于2019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助理教授,还曾在2021年获得达摩院青橙奖。

可见,韦东奕的优秀,毋庸置疑。值得一提的是,或许韦神的烦恼,可能说明我们的科研制度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我们国家历来重视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有的高校虽有科研教学相互促进的制度和要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太过于重视授课,轻视科研,受“考试结果论”影响,一些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很多是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为参照。

面对着“控制学生挂科”的现实,很多教师只能把教育科研“暂时靠后”。从而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选课上座率、听课到课率上,结果造成教师对课题研究“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

也有一些高校教师虽说是教科研的主体,但是由于自身条件所限,对科研促进教学教育的认识不深,没有意识到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或者,自身在做教师时候,缺乏授课经验,缺少系统性授课方式指导,导致学生听课学生对老师所讲内容一知半解,或者完全听不懂,流于形式,教与学缺乏良性互动,科研和教学也无法相互促进。

长期下来,就形成了科研与教学分离的倾向:目标与过程分离,科研与教学分离,使老师缺乏在日常教学中捕捉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习惯,最后造成“教学归教学、研究归研究”的结果。

笔者以为,这些问题的呈现,不得不引发我们思考,如何让教育科研相互促进,成为学校特色,如何让教学激发科研热情、让学生和老师从中获得成长?十分值得我们思考。

诚然,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这样的做法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可否在这样的制度设置下,多一些弹性,有的人善于讲课,有的人适合做科研,如果要强行让不擅长授课的科研教师授课,也会让效果大打折扣。简单地来说,制度也应该多元化,要有包容性。

或许,为了本科教育的质量,需要做科研的人员进行授课,但是也需要考虑科研人员的实际情况,让每一个科研人员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