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人来说,对于863计划耳熟,对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却有些陌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由原来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基金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诸多计划整合而成的集大成者,但更加精粹,更加高端,更加前沿。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包括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产业开发研究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事关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研发体系,承担着突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技术瓶颈的重任,贯通于从“科学”到“技术”再到“市场”的整个链条,为重要领域的重大基础理论、核心关键技术、生产装备配套等环节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提出整体解决方案。
高校在这个方面自然是重要力量。那么,在2020、2021年两年当中,有多少高校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呢,哪些高校表现更加突出呢,从中能够看出哪些情况呢?下面分析一下。
(一)从近两年重大专项项目看,高校承担项目占到项目总数的一半以上。
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方面,虽然科研院所、各类企业与高等院校协同攻关,但高等院校所承担项目的数量明显多于科研院所和各类企业之和,即高校院校在承担项目方面占了半壁江山。
比如,在已经对外公示的2021年拟立项的1132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142所高校获批立项647项,占比为57.16%。在对外公示的2020年拟立项的527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97所高校获批立项236项,占比为45%。两年合并计算,全国共计拟立项1659项,高校承担883项,占比53.22%。
(二)四校遥遥领先:人才优势使然,还是硬件优势使然?
从一般情况来讲,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一是要有相应的科研人才,这种科研人才应该在某个方面具有独到的研究而达到足以攻克难关的能力。二是要有足够的科研条件与设施,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只有人才,却是两手空空,没有相应的研究设施和平台,是不可能获得项目的。同样道理,纵使设施完备,设备先进,而无人能够合理利用,也是一堆废铜烂铁。
从高校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数量看,上海交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遥遥领先于其它高校,获准立项数量基本在40项以上,其中上海交大48项,清华大学42项,北京大学41项,复旦大学38项。浙江大学获准立项数量也很多,达球到29项,但比复旦大学少了9项,距离相对较远,而离华中科大的23项相对较近,属于第二梯队。
清北复交获准立项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何能够遥遥领先于其它高校呢?是具有明显的人才资源优势,还是具有明显的硬件条件优势,亦或还有其它优势呢?
其实不难看出,清北复交在两个方面都具有优势。从人才优势看,顶级人才首先汇聚于清华北大,其次汇聚于复旦上交等东部高校。在人才方面,清华、北大、复旦、上交以及同处于北京、江浙沪等东部地区高校都具有明显优势。这是不能否认的。
从硬件条件看,看一看四个校经费预算就知道。从2018年到2021年预算总和看,6校在500亿以上,清华大学1194亿,浙江大学790亿,北京大学728亿,中山大学695亿,上海交大541亿,复旦大学511亿。可见,清北复交四年预算经费总和都在500亿,经费充裕。有钱好办事,既可以添加最为先进的设施设备,也可以通过优厚待遇招揽高层次人才。
有的会问,为何经费预算同样很高的浙大与中大获批的项目稍少?这两校不是同样具有人才优势和硬件条件优势吗?而且浙江大学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十分有名。这个原因太明显了,杭州和广州的区势怎能与京沪相比?是传统的两个直辖市,区域优势是其它地区无法相比的。
(三)170所高校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双一流”高校100所,双非高校70所。
本文经过统计发现,最近2年,其有170所高校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包括39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61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70所双非高校。从这个结果看,“双一流”高校正好100所,双非高校正好70所,这有点巧合。
这说明什么情况?第一,“双一流”高校属于科研与教学并重的高校,科研能力突出,承担的科研项目自然更多,这与“双一流”建设目标相吻合。
第二,在许多方面,双非高校也体现了不俗的实力。40所“双一流”高校最近2年未能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却有70所双非高校获批,体现了高校学科实力正在发生着变化,给一些“双一流”高校以紧迫感。“双一流”高校如果安于现状,“下车”那是迟早的事,不进则退嘛。
(四)高校承担883个重点专项项目,前50校承担项目占比76.56%,6所双非高校表现突出。
从统计结果看,在170所高校承担的883个项目当中,前50前高校承担了676项,占比77.56%。除了清北复旦遥遥领先于其它高校之外,其它情况如下。
前10名是清一色的“一流大学”。除了清北复交之外,还有浙大(29项)、华科(23项)、西交(23项)、北理(22项)、中大(21项)、天大(20项)、中科大(20项)。基本为理工科强校。
前20名北京协和、北京科大显眼。承担10个项目以上的院校属于第三梯队,除前10名之外,还11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包括南大、山大、北京协和、北京科大、同济、中南、哈工大、东南、川大、中国农大、北航、武大、南开。
50所高校承担项目在5项以上。除了前20名之外,还有26所高校,分别是8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6所双非高校。其中,江南大学、华中农大、北京化大、武汉理工4校分别的承担了9个和8个项目。陆军医大极为显眼,虽然是一所双非,但也承担了8个项目。
统计发现,承担5个项目以上的高校正好50所,共计承担了676个项目,占高校承担项目的76.56项,显示出明显优势。这50所高校中,包括30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4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6所双非高校。这6所双非是陆军医大、南京工大、华南农大、南方医大、南方科大、首都医大。从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数量看,这6所双非的实力早就超越部分“双一流”高校,如果进入新一轮“双一流”之列,是绝对有资格的,不应感到意外。
网友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可谓国家级大项目,能够承担这样的项目已经显示出足够的实力和办学特色,能够承担多个项目更加说明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不过,阅读中应该注意一点,本文只是统计了2020年和2021年两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不能仅仅以两年的数据去评价高校的科研能力,否则就是以偏概全,结论并不可靠。不知你们对此有何见解,欢迎留言讨论,供阅读者欣赏。谢谢阅读与关注。
(本文为原创,“教育透镜”首发和唯一发布;本号未在其它网站设立相同账号或其它账号;文中资料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三校独揽“自科”重大项目,经费最低1700多万,最高2100多万!
“自科”项目:“双非”高校不再只是“跟班”,也可当“领班”!
同一学科:拥有国重、国家级大项目和一等奖,能进双一流吗?
高校预算对比:清华是兰大的6倍、湖大的5倍、天大的4倍!
四年数据显示:多数高校经费在实降,唯清华浙大等几校大幅实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