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 > 教育资讯

“双减”开启寒假新的“打开方式”

文/图本报记者仲晓燕

书面作业少了,新颖实践多了;学科培训难寻踪迹,兴趣课堂火了;亲子关系融洽了,家庭温情浓了……

为了帮助中小学生度过一个减负不减质、轻松又有意义的寒假,我市各学校和社会机构纷纷参与,推出了丰富的活动和内容。这个假期,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假期里,孩子们在永昌县城关镇宝山苑社区和工作人员一起迎新春、送祝福、剪窗花。本报记者仲晓燕摄

寒假作业“变脸”:“写写写”的少了,“玩玩玩”的多了1月6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指导学校严格控制寒假书面作业总量,鼓励布置探究性和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在寒假期间坚持规律作息、锻炼健康体魄、培养广泛兴趣、参加社会实践、分担家务劳动。

设计制作一幅有年味的剪纸作品、一张冬奥手抄报、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1月14日,市第一小学的学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单。

“今年我们在综合实践和体育锻炼上进行了创新,希望孩子们能深度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比如与父母一起开展大扫除、准备年夜饭等,让他们在有趣的亲子活动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市第一小学政教处主任王德军介绍,寒假语文作业是背诵古诗和阅读课外书籍,实践活动则是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了解春节习俗、手工制作虎年头饰等。“开学后,我们会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并选取优质作品布置更新校园文化长廊。”

当然,寒假也是复习巩固知识并休息调整的重要阶段。李佳慧的女儿今年上四年级,一放假,母女俩商量着制定了一份寒假计划。“孩子很自觉,每天除了看书、写字,还要跑步、跳绳,我也会带她逛科技馆、博物馆和公园,总之就是既要学习,更要锻炼身体、放松身心。”

记者梳理采访发现,这个寒假,在“双减”政策下,少了“写写写”的书面作业,多了“玩玩玩”的新颖实践,孩子们有了更多思考、创新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学科类培训总体“冰封”,艺体项目受追捧以前,寒暑假历来是学科类培训的“黄金期”,今年则成为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的关键期。

记者走访发现“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的规定得到了较好落实。部分培训机构已是大门紧闭,透过玻璃望进去空空如也。匆匆赶路的学生背包中不再是厚厚的学科作业,取而代之成了舞蹈服、乒乓球拍、足球等。

在金川区白兰朵艺术中心,记者看到,多名学生正在老师指导下练习舞蹈。“我们培训中心以舞蹈为主,目前有270余名学员,小学生大概有100名。”艺术中心负责人蔡春年说。

教育局宣传办负责人赵亚儒告诉记者,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已全面压减,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科技及素质教育,内容涵盖人文美育、少儿戏剧、科学实验、编程等,孩子可根据自身喜好选择,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素质教育支持孩子综合发展随着“双减”政策落地,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综合素质培养,注重亲子陪伴。

“孩子现在受到的教育是多元化的,考核标准也突破了以往的试卷考试形式,更注重孩子的综合能力,孩子能在其中感受到更多的趣味性。”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徐小凤说,现在这种教育模式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给予孩子更多高质量的陪伴,做孩子的朋友和榜样。同时,寒假她会和孩子一起完成实践类作业,比如针对传统文化和礼仪类作业,她会查阅资料,先自己消化,再讲给孩子听。

当然,一些习惯了在试卷和培训班中寻找“安全感”的家长仍难免焦虑。二年级学生家长王娟就坦诚,孩子课业负担减少后,自己仍有些焦虑,想到孩子升学时还是要看分数就难以淡定。寒假期间,她还是会给孩子布置一些练习作业。

记者在一些家长群里也看到,家长们经常会交流哪些线上学科类课程还能上,哪里的试卷比较好,孩子放假后要怎么“补”等。正是瞄准家长端的需求,一些变相违规培训还在试探监管底线。为此,我市相关部门把日常巡查作为寒假“双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采取明察与暗访、白天与晚上相结合的方式,对校外培训进行网格化、拉网式巡查,巩固“双减”工作成果,严防校外培训旧态重演。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