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很多家长都在讨论着滑雪天才少女谷爱凌,本人和父母名校毕业,14岁就拿到了50块金牌,代表中国参加本届冬奥会,顺利拿下金牌,而她今年也才18岁。
随着媒体的报道,这样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让很多家长羡慕不已,开始了解她父母的教育方式,看看其中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
看来看去,却得出了一个相反的结论,那就是,无法借鉴,甚至从她身上,看到了我们普通人上升通道规则内的最大阻碍。
或许很多家长早就有了疑问:为什么我很努力,竭尽所能给孩子投资,也让孩子很努力,带孩子出去游玩增长见识,给孩子报很多兴趣班培养爱好和技能,滑雪、骑马、高尔夫,这些兴趣我也给孩子安排上了,有钱人具备的我自己也都不差,但最后好像并没有真正改变什么……
其实上大学或者工作之后,人和人之间才会显现出真正的差距。在我国这样的环境下,上大学之前,孩子都是按部就班,上课学习考试升学。上大学之后,我们不再那样的按部就班,家长的管控也不那么严格。于是出现有的人考了名校,有的人上的专科,但是进入社会之后,不一定名校的学生一定比专科生混得好。
培养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没错,他能考名校,读研究生甚至博士,他的起点要比学习不好的孩子高。但是工作中和生活中,这仅仅是一部分。
如何实现阶层的跃升?我们大多数人只能看到形式上的皮毛,却并不知道那个决定问题的根本因素。爸爸妈妈是谁,决定孩子能够站在什么地方,拥有多少资源,很多东西是普通人接触不到的。
再有,极端的天才也是稀少的,比如北大数学系韦神那样的传奇人物,不善于人际交往,处理事情能力也不一定很强,但是他就是优秀。韦神是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分之一的概率出现的天才,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那样的人的,我们绝大多数是普通人。
当然,每个人在某个领域,都会拥有一定的天分,如果父母能够发现孩子的天赋,并且坚定地让孩子走上对应的道路,再付出绝对的努力和汗水,那么孩子也会成功。
但是,我们大多数家长为孩子选择的道路是:好好学习,努力考上好的中学,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这显然能让这些孩子真正发挥自己的天分,让孩子做再多的卷子,最后也只能是异常内卷游戏而已。
那我们普通人就没有办法让孩子的成长拉开差距了吗?
培养孩子的坚韧品格是不可忽视的
初次看到《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的时候,很不理解影片中父亲的教育方式,强迫自己的孩子去完成自己的愿望。那时候我也一直在思考我会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摔跤吧,爸爸》中父亲的培养是对的,是真正拉开孩子之间差距的教育。
《摔跤吧,爸爸》中父亲很残酷残酷,但是她对孩子的教育,一定可以培养孩子的坚韧品格,抛开她训练孩子摔跤除外,她对孩子的要求是“要强”,做事挣第一,不管遇到任何困难,你要去克服。在真实的生活中,很小的孩子很难有真正的困难,摔倒可以是一次苦难,孩子也能在这样的困难中爬起来。
所以影片中的父亲在日常中更关注的是孩子能不能在困难面前爬起来,我们日常更关注的是孩子会不会在困难中难过。
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那就是孩子摔倒了,我们去打一下地板说一句都是地板的错。这时候孩子不哭了,高兴了。这样的场景也在我的身边发生,孩子的奶奶经常用类似的招数,百试百灵,也是他带孩子的经验。虽然这是我们成长中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但也是能够培养我们坚韧的一件大事。
在一次次摔倒,家长一次次咒骂地板的时候,孩子学到的是,这样的困难不是我的错,是地板的问题。而在你一次次摔倒一次次自己爬起来之后,你知道这样的困难很简单,无法难倒我。由小见大,孩子的差距会在一次次困难中一点点拉开。
多与人交往,才能遇到可以改变人生的人
多进行人际交往,他一定给孩子带来的是不同的思想,更能了解社会是有着千奇百怪的人和千奇百怪的事,更能给孩子带来跳出固有圈子的契机。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孩子在没有真正的独立生活之前,他算是一张纸,小的时候是白纸,随着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纸上有了内容。
在按部就班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老师的教育有局限性,它只接受到这几个人的思想和思维是不够的。他需要通过朋友和遇到的其他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补充到这张“纸”上面,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形成一个自己的世界观。
处理事情的能力也是如此,人和人的智商没太大差别,差距在于你会不会灵活运用。
教育没有高低,但是想要拉开孩子之间的差距,一定不是在同一条拥挤的跑道上,而是开辟更多的跑道,让更多拥有不同天赋的孩子,能处于自己那条跑到的前列。
我们应该把学习成绩和其他素质教育当作同样重要的,甚至其他的素质教育要超过学习成绩(这里不是说完全不关注学习)。当你的孩子培养得足够坚韧、有一套不错的思维方式、在很小的时候就明白社会的一些运转法则,他的学习成绩是不会很差的。同样,在生活和工作中,也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