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北京海证
在一线城市,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就算和“求职”完全不搭边的人,也多半会在电梯中、地铁内、电视里,被青蓝两色的广告轮番洗脑:
北京海证观察员清晰记得,在前胸贴着人家后背的上下班电梯中,去年缓解着我们焦躁的、循环播放的BOSS直聘代言人,还是“神奇女侠”盖尔·加朵;今年已然被油而不腻的沈腾,全面霸屏。如此不惜成本地投放线下硬广,互联网招聘平台显然是看准了劳资双方的海量需求,使出浑身解数,聚拢人才、瓜分市场,进而吸引企业入驻。一年之计在于春。话虽如此,但为什么求职招聘的旺季,却一再提前?大家甚至等不到“金三银四”了呢?
01、毕业求职规模空前
2月21日,多地开通了2022年度考研初试成绩查询通道,首轮遭遇淘汰的考生,普遍将在本月内收到结果。
2022研究生报考人数,高达457万人,比2021年增长80万,增幅21%(前4年分别为18.4%、21%、17.6%、10.6%)。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年至今的五年时间,考研报名人数一跃增加了256万人!与之相对的,是高校招录人数,今年招生110.7万人。虽然只比去年减少7千人左右,但录取率却直降到24.22%,不足报考的四分之一!一边是高校扩招能力有限,一边是考研大军趋之若鹜,背后的逻辑可以想见,不光是低学历就业难,而是就业本来就越来越难!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对考研动机的调查,接近60%的考生表示,因为“就业压力大,想增强就业竞争力”。
同样面临困境的,是原有出国深造打算的学子们。两年来新冠疫情引发的安全隐患,在海外更为突出,也让很多高校在读生望而却步,最终选择留守国内。2021届毕业生中,清华大学出国深造人数仅占毕业生总数的6.9%,北京大学?占8.17%,均不足10%。三两年内,顶尖高校留学率全部下降10%以上,更不要说其他大学了。同时,今年计划招录3万多人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过审人数飚至212.3万人。2月,国家八部委联合发布通知称,2022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1076万人,比去年多出167万人,首次超过千万大关。北京海证初步估算,除了考研、出国、进入体制三条路,至少有800万以上的应届毕业生,将加入求职或创业的行列(还不算归国就业人员),同本已趋近白热化的历届竞争者们,争夺饭碗。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曾在关于2021年就业形势的文章中说到:“6、7月份,由于高校毕业生集中求职,16—24岁青年失业率明显上升。”其实这是一个惯常性描述,意思是,但凡人才市场“僧多粥少”,青年人的就业难度立刻升级。尤其是应届毕业生,满怀理想的第一份工作,路途愈发坎坷。
02、雇主也难,是不同层次的难
不管是疫情原因,还是经营不善,两年来中国企业管理者和创业者,共同的感受只有一个字:难。北京海证了解到,2020年国内有46万家企业倒闭;2021年前三季度,树倒人散的企业已多达50万家,不是破产,就是拆分,要么重组。房地产行业首当其冲,恒大领衔、海航暴雷;然后是教育培训垮台,新东方改头换面,华尔街英语、巨人教育纷纷关门,百万级知识型人才失业;餐饮酒店更是难计其数。服务业不景气,可谓一半天灾一半人祸。传统制造业的窘境,除了供应链不稳的因素,多半更加简单粗暴:没人。体力工作者的稳定性本来相对较差。工厂中,一线工人往往在春节前回乡,节后或是正月之后返岗。当下,应该正是劳动力蜂拥进厂、重操旧业的时节,用工荒却比往年更为严重。北京海证分析,原因主要有三:疫情下企业产销量不稳,很多老板免不了降薪甚至拖欠工资;国家就业新政要求,缴纳社保才能持证上岗,1962年之后出生的劳动者,没法继续再干;最重要的是,人口红利不再,上一代劳动者到了退休年纪,而80后到00后的中青年,做小生意哪怕不赚钱,也不愿从事重复性体力劳动。说白了,年轻人都不愿意干了。年轻人想干哪一行呢?还是金融、互联网。可是,都想干就麻烦了。仅2020年截至11月中,就有近3000家银行网点关停,净减少740家。投资领域缺乏好项目、保险还未深入人心,金融业裁员和离职现象十分明显。银行头疼,互联网公司也在为“人”发愁。回到BOSS直聘、猎聘、智联等平台上你会发现,招聘岗位多、更新频次高、约谈比例大的,主要是泛互联网行业机构。先天效率优势固然明显,但在人才可选性广的同时,高淘汰率和低留职率,让企业不得不上满招人的弦,并承受时间和金钱成本。上有国家对劳动保障的日趋重视,下有反对996的阵阵呼声,中有企业为抢人留人、增加自身吸引力的策略,于是,所谓的新模式层出不穷:2月14日,携程宣布“3+2”混合办公模式,3月起执行。意思是,每周三和五,准许员工在家远程办公。瞬间获得网友好评,创始人梁建章也呼吁更多公司效仿。显然,不光是为员工减少通勤、增加休息考虑,老梁一定是对于人员流失,思考了良久。因为他说,混合办公结果是,员工离职率下降了1/3。北京海证认为,“云办公”模式应因人而异、因岗而异、因企业和行业而异,不能一概而论,同时加强绩效管理,才能保障企业良好有序运转。但起码,长远来看,996确实应该逐步摒弃。
微信也有所动作。上周,微信团队部分部门开始实行“1065”工作制:早10晚6,一周工作五天。微信内部要求员工6点准时下班、不加班,偶有加班者,也须在晚10点前结束工作。提升员工幸福感,留住核心人才,越来越成为大厂们的共识,甚至影响到了制造业。vivo、格力等厂商,也开始限制工作时间、取消劳动密集产业常态化的大小周制度。为了“人”这个核心竞争力,企业家们也算煞费苦心。
03、就业者的自我救赎之道
据测算,2022年就业总需求或将达到5000万人的量级。伴随800万新生力量加入竞争行列,势必让新老就业者双方,都免不了替自己捏把汗。在相对稳定的中国,国家已经、并仍将陆续出台系列政策组合,从劳资双方共同入手,促进就业率、维护社会稳定。北京海证不予评论,单就就业群体本身,提供思路和参考。
但问耕耘,应届毕业生要放宽心
对于初次考研、考公务员的落榜生而言,核心优势在于年轻,看看前辈们谁没走过弯路?所以不妨降低焦虑、更勇敢一点:
1.如果深造的初心是求取新知、增加本领、深入钻研,请同学们不要因为一次失利,放弃梦想——理想永远闪光。多花上一两年,少遗憾几十年,在严峻的职场竞争中,晚些参与并不要紧,重要的是后发先至,把刀磨亮将更加游刃有余。
2.如果决定直面职场,就请你适当把眼光放长远,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除少数人,大部分的职业生涯都将面临多家企业;初入社会,你只不过是将书本学习变成了事务和劳动的学习,仍是学习的延续。抱着这样的态度,想必会虚心而勤奋,不会太为第一份工作的薪水多少,或是老板的脾气态度,而挣扎和烦恼。
3.磨炼一招鲜,同时丰富技能。一定根据兴趣、特长、潜能等要素“开发”自己,你的学业未必是吃饭的专业,只要专注力足够且持久,根据“一万个小时定律”,你未来就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也问收获,中年就业者稳中求胜
对于徘徊在“中年危机”年龄段附近的职场人,不求稳便求专,敏锐抓住机遇,开启职业生涯后半程:
1.体制内或者高稳定性岗位从业者,在疫情持续、经济放缓的2022年,尤需珍惜作为养家与体面的保证的工作,挖掘业余兴趣爱好。先做“业余专家”,静待时机成熟、瓜熟蒂落,再看是否有机会变现,或者转行。作家刘慈欣、马伯庸、冯唐的经历,可供借鉴。
2.在人生途中正转换赛道的职场人,多数已经看到自己的专长和上限,建议不要轻易前功尽弃,仍要把握多年积累的优势,向专业迈进、向极致靠进、向不可替代性逼近。须知,你所能实现的自我价值,是建立在给雇主带来更大价值的基础之上。
3.挑战性与舒适性的平衡。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在人到中年后愈发凸显。正如健康在于各项机能的平衡,事业的长久性,一定是在进取突破和自身适应相平衡的条件下,方能实现。毕竟,你的身后,还有一个家庭。
04、番外观点
不论是初出茅庐的高校毕业生,还是历练多年的职场老兵,亦或是实力厚实的资方金主,北京海证观点:1.投资创业需一慎再慎。若非经事实验证、胸有成竹的商业模式,2022年的风险都将是空前的,不如退而结网,理性观察下一个风口在何方。2.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在低成本的新业态中,尝试占据一席之地。比如短视频自媒体,比如直播电商,比如媒体人线上兼职,比如自由独立的灵活就业形式。灵活就业早已不算新鲜,毕竟,中国有2.4亿人都这么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