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是上课不抬头听课,老师会万分欢喜;
他要是上课抬头,那简直就是老师的噩梦。
“他上课不能抬头,一抬头,我们就知道讲错课了!”
他,16岁参加高考,以理科716分的成绩荣获九省高考状元,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硕士就读于香港大学,后来进入美国西北大学深造。
时至今日,这个叫王百洋的孩子,仍然是神话般的存在。
有些人,天生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王百洋就是这样的例子,1993年出生的他,是家中的独子,父亲王德昌是个体户,母亲是哈尔滨市道外区第四医院的护士,一家人的生活算不得富裕,但也平淡幸福。
王百洋三岁那年的一次表现,令王德昌大为惊异。
因为喜欢阅读,王德昌在家中购置了很多图书,王百洋没事就翻着玩。偶然的机会,王德昌发现儿子竟然能认识3000多个字!
而同龄的孩子,大多数才刚学会说话。
更神奇的是,王百洋喜欢翻书,听书页翻动的声音,往往一坐在书桌前就停不下来,直到父母将他抱走,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即便没有书可看,一张地图都能让他沉迷半天,当别的小朋友拿着玩具不亦乐乎时,王百洋的玩伴是那一摞摞的书。
发现儿子天赋秉异后,王德昌经常领着他逛图书馆,儿子喜欢看科普、地图册类的读物,王德昌就全都打包买回家。
四岁时王百洋已经能阅读基础的文学名著了,随着名声越传越响,他也成为众人口耳相传的“神童”。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伤仲永这样的例子,并没有发生在王百洋身上。从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王百洋的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
后来,由于父母到大连发展,王百洋也转学了。
哈尔滨和大连的教材不同,刚入新学校的第一天,老师担心王百洋成绩跟不上,建议他留级一年。
而王德昌坚持认为儿子很聪明,直接读五年级完全没问题。
最后在老师的监督下,王百洋现场答题,以高分成绩顺利进入五年级。
一年后,王德昌夫妇又迁回哈尔滨,王百洋再度面临升学问题。
大连采用的六三学制,即六年小学加三年初中,哈尔滨采用五四学制,即五年小学加四年初中。
新学校的老师担心王百洋跟不上进度,也建议他留级一年。随后王百洋再次“绝地测试”,以优异的成绩征服了老师。
于是,王百洋被排进了哈尔滨松雷中学初二年级的尖子班,那一年的他,只有10岁。
王百洋的学习进度比一般同学都快得多,尽管班级里他的年龄最小,但始终是成绩最好的那个。
鉴于此前两次成功的跳级经历,老师建议王百洋直接跳级到高中。不过这一次,父亲王德昌表现得非常理性,他认为既然儿子已经出类拔萃了,还不如慢一点享受初中生活。
王百洋对此也很赞同,他利用课余时间巩固学习习惯,锻炼生活技能,积极参加体育社、英语社、演讲论坛等等,小小年纪便表现出独特的文化气质。
与那些热衷“鸡娃”的家长不同,王德昌夫妇对儿子完全放养,从没给他报过课外补习班,任由他制定学习计划,凭着兴趣自由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王百洋最大的乐趣,就是学习。
王百洋的家正对着集镇,街道上的说话声清晰可辨,可一旦进入学习状态,王百洋就完全不受干扰。写作业、复习、预习,一切都有条不紊。
进入高中后,王百洋有了个绰号:“让老师紧张的学霸”,据同学介绍,王百洋上课听得非常认真,基本不抬头,但只要一抬头,就说明老师讲错了。
更令人羡慕的是,这个学霸并不只会读死书,课余时间他经常和同学们踢球、唱歌,所有教过他的老师都一致评价:“这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别好。”
2009年1月,16岁的王百洋参加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轻松获得了保送的机会。
不过为了证明自己,他还是决定参加6月份的全国统考。
当他轻松走出考场时,前来迎接的父亲王德昌问:“这次预估能考多少分?”
“大概700分左右吧!”王百洋淡淡地说。
王德昌有些惊讶,这么高的估分万一传出去,到时候分数下来差距过大,岂不是被街坊邻居们笑话?
随着分数的公布,王德昌的疑虑很快被打消了。
语文128分、数学149分、外语144分、综合295分,王百洋以总分716分的成绩名列黑龙江省理科第一名。
这次考试还有八个省与黑龙江采用同样的试卷,王百洋的这个分数,放到其他八个省,也同样是第一名。
这样的成绩,在历年高考中都没出现过,王百洋“九省状元”的名声不胫而走。
收到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录取通知书后,王百洋的反应很平淡。
当其他同学还在纵情玩乐时,他努力学起了英语,据他坦言,这是为以后参阅科研文献做准备。
进入大学后,王百洋每天准时到达实验室,沉浸在科研项目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尤其是实验到了关键阶段,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如此专注的原因,王百洋将其归结为“习惯”。
王百洋笑谈:“小时候家境一般,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他,没有私人空间,从那时起我就学会了如何屏蔽周围的声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即便父母在一边看电视,都没法影响到我。”他不忘补刀一句。
正是这样的专注自律,王百洋通过了香港大学的全额奖学金硕士录取,并在香港大学完成了预科班的学习。
从香港大学毕业后的王百洋,继续在美国西北大学深造。
他无法忘记临行前,导师看着他时那复杂的神情。王百洋知道导师的顾虑,他随即保证:
“我学成之后一定会回来报效祖国!”
如今的王百洋,已经履行了当初的承诺,成为一名低调的科研工作者。
以他目前的研究成果,能否在物理学界青史留名?王百洋不知道,每天他仍然不断学习,至于未来,他满怀期待。
“我还年轻,未来的路还很长,我想要创造属于我的历史。”王百洋自信地说。
回过头来看王百洋的成长履历,就能发现他的成功绝非偶然。
一个人在求学之路上走多远?
决定因素不是家庭条件、父母的学历,而是源自父母的言传身教、良好的习惯、端正的态度。
董卿在央视《面对面》的一期节目中说:“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首先要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以王德昌夫妇为例,在儿子三四岁的时候,他们没有一味地给孩子报班,疯狂地进行填鸭式教育,而是以自身为榜样引导儿子读书,激发儿子对学习的兴趣,让他始终保持着一种求知欲。
作家郑渊洁曾写过一本《父亲的含义是榜样》,提到父亲对他的教育模式。郑渊洁的父亲认为,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
郑渊洁父亲有三项爱好,读书写字、收养信鸽、中医养生。在他的引导下,大儿子郑渊洁成为知名作家,小儿子成了“信鸽大王”,小女儿则成了一名中药药剂师。
人是被习惯塑造的,优异的成绩来源于良好的习惯,而非一时的行动。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用习惯的力量,引领孩子成长。
王百洋成名后,有人问王德昌:“你对孩子的成长有影响吗?”
王德昌这样回答:“其实我对孩子的影响不大,他是以自学为主,但我还是给他把握大的方向,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小学到大学,王百洋已经将学习当成日常的一部分,即便是顶着“九省状元”的名头被北京大学录取,他仍不忘苦练习英语。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所有的学习都需要端正的态度,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走得更远。
曾有人向王百洋讨教学习方法,王百洋是这样回复的:“我的学习方法其实没什么高明之处,就是上课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跟住老师的思维,和老师产生共鸣并一起互动。而课后就是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每一项作业。”
面对老师建议儿子跳级读高中的建议,父亲王德昌也没有迷失于“学霸”名号带来的虚荣,而是鼓励儿子全面发展,不仅锻炼了他在其他领域的能力,也让儿子明白了一则道理:你只有用尽全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教育的本质,是一场父母的自我修行。保持清醒的认知,净化自身的灵魂,才能将正能量投射给孩子。
愿天下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