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开始,国家实施“强基计划”招生战略,当时全国高校中世界一流大学A类的36所985工程大学,成为“强基计划”招生试点高校。
2020年是“强基计划”招生实施的第一年,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强基元年”,招生很不理想,被称为“强基计划”“计划寒流”。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著名高校,均未完成“强基计划”招生。
不过,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形势出现“反转”,清华大学招生人数达到1026人,北京大学招生人数达到939人,超额完成招生计划。其主要原因是,“强基计划”招生专业逐渐被家长和考生认同。
最重要的原因是,家长和考生均认识到,“强基计划”是低分进入国内顶尖高校的重要途径。通过“强基计划”,除了可以进入国内最顶尖的大学外,还能够享受到“小班化”“精品化”的教学优势,真正的“物超所值”。
北京市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高地”,拥有8所985工程大学,34所“双一流”大学,教育实力全国第一流。“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在北京市招生情况如何呢?
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招生计划最多。
据统计,2020年和2021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通过“强基计划”在北京市共投放177个招生计划,其中,清华大学90个,北京大学87个。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投放招生计划的人数最多。排名第二的是浙江省,共138人。北京市比浙江省多39人。
二、北京市8所世界一流大学投放的招生计划,名列前茅。
北京市的顶尖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8所985工程大学,共在北京市投放了261个招生计划。占全部“强基计划”招生总人数361人的72.30%。
三、C9联盟高校招生人数相对较多,占比较高。
据统计,C9联盟高校“强基计划”招生在北京市共投放招生计划210个,占比58.17%。其中,清华大学90人,北京大学87人,上海交通大学为9人,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均为5人,西安交通大学4人,哈尔滨工业大学3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人。
四、从“强基计划”总招生人数看,北京市并不占绝对优势。
从2021年“强基计划”试点高校招生计划分配情况看,浙江省最多,达到374人。北京市排名第二位,361人。山东省排名第三位,352人。江苏省排名第四位,344人。以上四个省、市“强基计划”招生计划,均超过了350人。
五、五所“强基计划”试点院校,不在北京市招生。
2021年,36所“强基计划”试点高校中,有31所高校在北京市招生。招生人数在3人或3人以下的院校是: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兰州大学等,共有10所院校。
这10所院校的“强基计划”总招生人数,仅为18人,平均每所院校为1.8人。由此可见,通过“强基计划”录取985工程大学、世界一流高校,还是比较困难的。
“强基计划”试点高校不在北京市投放招生计划的院校是: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六、如何报考“强基计划”试点院校?
正是因为“强基计划”试点院校的招生计划非常有限,再加上“强基计划”仅能报考一所院校,因此,在报考时考生面临的风险比较大。
要精确报考“强基计划”试点高校,而且能够如愿以偿,实现录取顶尖高校的愿望。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因为“强基计划”招生的专业,均为基础性专业,是不被大多数考生看好的学科。而且,在四年本科学习过程中,是不能中途转专业的。所以,如果对这些专业不感兴趣,最好提前放弃,不要到时候后悔。
第二,根据自己的自身实力
“强基计划”选拔的都是拔尖学生,培养的是顶尖人才。没有学科特长和兴趣爱好,是很难适应选拔考试要求的。虽然,有的院校只有面试,没有笔试。但是,“强基计划”试点高校是提前录取(锁档)的,一旦选择考试(校测)后入围,不需要填报志愿。
因此,家长和考生要注意,选拔考试试题难度较大。考生自己没有实力,请尽量不要报考。否则浪费时间和精力,心情还会受到影响。
第三,突出自己的优势学科
“强基计划”选拔的是最优秀的、基础学科的拔尖人才,只有自己最感兴趣的学科,和自己最有优势的学科,在选拔测试中才具有明显的优势。如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没有奥林匹克竞赛的经历,很难实现愿望。而考古学、历史学、哲学等专业,也必须有更充分的专业能力和专业兴趣,作为“冷门”专业,没有拔尖的学科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也是难以达成目标的。
总之,“强基计划”选拔的是学科拔尖人才,并不是最热门的专业。家长、考生还要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以有备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