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 > 教育资讯

传媒观察 | 新闻学:重温学科初心 重塑人文精神

2月5日,著名社会学家、新闻学学者托德·吉特林(ToddGitlin)去世。很多中国研究者是通过《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认识吉特林的;而在美国,吉特林更为人所知的身份其实是社会活动家,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新左派运动的代表人物。2月8日,《纽约时报》为他的去世刊发了长达1700词的讣文——此前还从未有过一位新闻学教授享受这一“殊荣”。

“我从来不做那种与世隔绝的知识分子”,这是吉特林对自己的评价。所有这些,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新闻学作为一个知识范畴与其他学科的本质不同:它天然有着连接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诉求。

现代新闻业既是技术进步的产物,也是观念进步的产物。中西方新闻业尽管发生的土壤不同,但均有着始终如一的进步主义基因,即一种通过既定价值选择和行动干预来推动社会“正向”变迁的集体无意识。早在1896年,梁启超就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写道:“国家之保护报馆,如鸟鬻子;士民之嗜阅报章,如蚁附膻。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此后,新闻业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总是紧密相连。而19世纪末的大洋彼岸,一场以“扒粪”为旗帜的新闻运动业已酝酿成熟,许多杰出的新闻人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并在随即到来的半个世纪里不断向系统性腐败挑战。连接社会并推动民智开启、制度清明,是新闻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新闻学作为一门学问的合法性的根基。

新闻学以新闻实践和新闻业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因其社会分析和价值构设并重的“二维认识论”而保持着不竭的活力。新闻学的生命力,就来源于新闻业作为社会系统组成部分的“建制性”和作为社会变革管道的“进步性”之间持续的张力,而如何在理论层面解决上述张力是新闻学理论发展的核心议题。中国新闻学先驱徐宝璜认为,新闻对舆论的代表性是新闻价值体系的支柱——“言其所欲言而又不善言者,言其所欲言而又不敢言者,斯无愧矣”。新闻业的价值追求就是新闻学的文化生命,它与那些来自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精致的理论、方法和框架同等重要。

因此,新闻学的本质其实是一种解释学——这是芭比·泽利泽(BarbieZelizer)的著名观点。解释有别于分析,它天然包含了语境化的理解与判断,以及对于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行动者行为逻辑的体察。或者说,解释学的思路代表着新闻学的人文精神。优秀的新闻学研究者不可能、也不应该将自己与研究对象截然分开,因为“事实”总是有着明确的认知边界,而“价值”则是一个连续体。尝试以客体化的方式处理新闻实践中的价值要素,期望建立一门“纯粹的”“科学化”的新闻学,是这个学科当下发展中最大的误区。

数字时代的到来给新闻学重建自身体系提供了历史机遇,来自技术哲学的新鲜理论资源有可能在学术话语中重申并强调人文价值。但学术观念的革新需要研究者的集体自觉。越是在这样的时刻,我们越有必要回归新闻业和新闻学的历史,去重温这个学科的初心:尊重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平等。

(《传媒观察》2022年03月号卷首语)

[作者简介]

常江,现为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媒体融合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深圳大学数字媒体文化实验室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新闻学、数字媒体文化研究等。

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于2011年获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并进入学术界。曾为美国西北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并于瑞士日内瓦大学社会学系完成博士后研究。在加入深圳大学以前,曾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年成为硕士生导师,2017年成为博士生导师。

科研成果丰厚,在国内外学界具有良好的学术影响力。在过去十年间,累计出版学术著作6部,学术译著4部,以中、英、法文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SCI/CSSCI收录论文120余篇。其著述代表作包括《中国电视史∶1958-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从经典到前沿∶欧美传播学大师访谈录》(北京大学出版社)等,论文代表作则发表于《新闻与传播研究》、JournalofContemporaryChina、InternationalJournalofCulturalStudies等中外权威期刊。曾获瑞士政府卓越学术奖、中国新闻传播学学会奖、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奖等奖项。是中国数字新闻学研究的拓荒者,在该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的理论和框架,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字新闻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首席专家,并于202l年创办“中国数字新闻学年会”。

学术研究之外,在过去十年间承担大量学界公共服务工作。长期任职于国家一级学会——中国新闻史学会,先后担任副秘书长、秘书长、常务理事等职务,以及学刊《新闻春秋》副主编,在学会国际交流、信息平台建设、学术年会组织筹办等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于2018年创办青年新媒体学术研究“启皓奖”,该奖项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在学界和业界均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四年间累计资助百余位优秀的华人青年学者的原创研究。

近年来,将主要精力放在推进国内数字新闻学理论研究和体系建设工作上,正在产出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并致力于搭建新闻学研究国际对话的桥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