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合并已经过去20多年,为何争议一直不断呢?这是因为1+1具有多种结果,并非一定是1+1>2,还有可能是1+1=2,甚至是1+1<2。到底是哪种结果,不是由合并之前的方案决定,而是由合并之后的事实决定。如果出现第一种情况,没有什么说的;如果出现第二种情况,也可以接受;但如果出现第三种情况,则必然争论不休,到底是合并还是合并之外的问题,形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态。
原来的湖南医科大学被合并之后就出现了第三种情况,所以争论不休,而且一直存在恢复湘雅“独立建制”的呼声。在一些人看来,当年湘雅的合并效果,至少对于湘雅医学院来说是1+1<2。“湘雅”是整个社会的财富。出于让“湘雅”更好地造福社会的美好愿望,一些人自然想到恢复湘雅“独立建制”,使之还能与“北协和”平起平坐。对此又该如何看待呢?不妨分析一下。
(一)11所部属医科大学分为9+2,结局各有不同。
原来有11所部属医科大学,在合并大潮中,9所成为综合大学的一部分,只有2所幸存下来。这其中包括五大著名医学院,即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中同济。这五所著名医学院,除了“北协和”幸存下来,“华西”并入四川大学,“湘雅”并入中南大学,“齐鲁”并入山东大学?,“同济”并入华中科大。
从现状看,原来的11所医科大学现状各有不同。幸存下来的北京协和医学院依然保持顶级水平,中国医科大学虽然坐落于经济失速的东北,经费投入不足,但也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动力,在某些方面很有特色,在此次疫情防控中颇为亮眼。
合并之后的“华西”还算声望仍在。“同济”最近两年才进入快速提升模式,这与疫情之后的强大投入相关,在已有2个“一流学科”的情况之下,临床医学在第二轮中又跻身“一流学科”。“齐鲁”在合并之后实力下滑严重,最近两年得益于旨在打造成为全国医学领域首屈一指的产学研高地的“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临床医学在第二轮“双一流”遴选中成功晋级为“一流学科”建设点。
(二)唯一位居“双一流”之外的“湘雅”。
从上可知,在五大著名医学院之中,只有“南湘雅”独自位居“双一流”之外,许多人认为这是没落的表现。其实,“湘雅”的没落自合并之时就显露端倪,要求恢复“独立建制”的声音始终未断。
早在十多年前,一些湘雅出身的医学专家痛心疾首,呼吁恢复湘雅独立建制,原因是在湘雅培养出来的众多协和医院院长和杰出人物面前,湘雅在一些领域的实力却跌出前十名之外,而且颇有距离越拉越大的趋势,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在基础医学方面,原来的湘雅绝对国内第一,拥有中部地区唯一的医学方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却被摘牌。
1984年国家计委决定设立一批基础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夏家辉教授和湘雅老一辈教授们3年时间的精心规划、4年的认真建设,1991年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并向国内外开放,在合并之前维持了10多年的良好运行。然而在合并之后的2016年,被直接摘牌,连整改的机会都未给。如今“湘雅”想要重建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可谓难上加难。以国际知名的人类与医学遗传学家、我国临床细胞遗传学的奠基者、工程院院士夏家辉教授为首的老一辈医学家的心血付诸东流。
“国重”被摘牌只是没落的一个缩影,在许多方面“南湘雅”都呈现衰退迹象。一些人认为,“南湘雅”的衰落始于合并之日,并一直未能停止。“湘雅”造就了汤飞凡、张孝骞、谢少文、李振翩等一大批中国海内外有影响的医学专家,1992年国家邮政部首次发行4枚科学家邮票,其中就有2枚是湘雅毕业生汤飞凡、张孝骞。“湘雅”毕业生中有几十位两院院士,然而近些年院士增长却为零。
(三)恢复“湘雅”独立建制一直是个话题。
从2000年合并到2016年国重被摘牌,从院士增长为零到第二轮还是与“双一流”无缘,一直成为人们议论的一个话题,一些人认为应该恢复“湘雅”独立建制,以结束发展颓势。显然,在这些人看来,“南湘雅”境况不佳与合并之后丧失独立性高度相关,也因此认为应该恢复原状。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投入不足的结果。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大量经费支持。“湘雅”而被合并之后,经费大为缩水。一张公开的照片显示,在国重评估之时,“南湘雅”的国重实验室非常“简陋”,墙面布满污泥和灰尘,不如一些乡村卫生所,如果不是牌匾还在,无人相信这是国重。显然这是缺乏投入的结果。
有人认为,如今的“湘雅”综合实力甚至不如南京医大、首都医大、中国医大,合并之后显然是1+1<2的效果。这实际上又回到了“湘雅”境况不佳与合并之后丧失独立建制高度相关这个观点上。有人认为,湘雅如果没有被合并,保持独立医科大学建制,一定会维持住“南湘雅,北协和”的格局。因此有网友建议,将湘雅重新从中南大学中分离出来,并与湖南中医药大学合并,组建湘雅医科大学,恢复湘雅曾经的社会威望。
对于网友的建议,现在是需要回复的。对于此条建议,相关职能机构的回复非常明确。主要意思是,中南大学是全国重点高校(不在地方职权范围之内),而且此建议也不符合省里高校整体发展战略。意思是,此事不好办。
(四)医科院校三种存在模式显示,似乎在合并状态下保持高度独立性是最现实的选择。
“湘雅”没落归根到底是合并之后丧失独立发展能力造成的。第一,综合大学不可能集中精力专门发展医学,最多是给予重点支持,远不如独立建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某些具有发展潜力的医学学科。这是失去独立建制之后的必然结果。
第二,经费投入受限是合并之后的最大难题。独立建制既可单独申请经费,也可集中使用经费,还可调配附属医院收入补充科研与教学,合并之后这一切都不复存在。实际上被合并的医科大学都面临这个困境。合并之前,具有巨大吸金能力的附属医院收入归属于医学院统一调配使用;合并之后,附属医学与医学院变为平行机构,统一归属于学校,吸金能力再强也于与医学院无关。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没有额外来钱渠道,仅凭大学分配的那一点经费维持日常运转都难。
可以看一看目前医科院校存在的三种模式以及发展状况,从中或许能够让人们判断“湘雅”的衰退是否与合并或是丧失独立建制相关。#高考择校#
独立建制模式——有几所医科大学始终坚持不合并,目前发展势头都很好。比如首都医科大学拥有6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高校中属于最多。天津医科大学成为当地985高校争抢的对象,始终不合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南京医大与南方医大最近五年在获得国家三大奖方面非常突出,南京医大在第二轮中还跻身“双一流”。中国医大的医学技术学科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在这个方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为典型。2002年,当时的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与清华大学共建“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2006年9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但始终是合作而不合并,保持独立发展模式。北京协和医学院如果并入了清华大字,真的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情况。
相对独立模式——回顾一下合并之后依然发展不错的原来北京医大、上海医大、上海二医、浙江医大等少数几所医学院校,基本保持原独立性,“名合实未合”,在财务、人事、招生、管理等在各个方面基本维持合并之前的模式,只是罩了“一顶帽子”而已。
融入综合大学——正如前述,华西、齐鲁、湘雅、同济合并得比较彻底,各个方面丧失了独立性,在发展当中都陷入到某种困境之中,只是同济与齐鲁这两年得到较大投入,发展形势转好,而湘雅的投入并无改善,发展境况也未见好转。其它被合并的原来的医科大学也是这么一个情况。
从上可以看出,有人认为湘雅医学院如果能够恢复独立建制,无论与其他学校合并与否,综合实力必然直线提升,这还是有些道理的。但从目前情况看,这一条路似乎很难走通。不过,此路不通,还有一路,这就是调整内部体制,像北医、上医、浙医等那样,在“大学”框架之内恢复湘雅医学院独立运行机制,以便获得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网友们,不知你们对此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讨论,供阅读者欣赏。谢谢阅读与关注。
(本文为原创,“教育透镜”首发和唯一发布;本号未在其它网站设立相同账号或其它账号;文中资料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第二轮“双一流”名单公布,湘雅为何成了热点?
在新一轮双一流遴选中,“南湘雅”有望入选吗?
被合并进985高校的医科大学日子过得怎么样?进步还是退步了?
医学“五大王牌天团”:能否在新一轮“双一流”中团聚?
为何:北大、复旦医学单独招生,华西、湘雅医学则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