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还是沿着建国初期全国高等教育系统调整后的框架在走,当初重点支持建设什么学校,而今基本还是这些学校。说起国内的顶尖高校,一直是河南人的痛。近年来,河南省的经济发展飞速,但与之对照的高等教育发展,和其他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河南省的高等学校总数量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并不落后,但如果按每千万人拥有高等院校的数量看,河南是排名倒数第一,仅为8.94。
有网友说,河南祖上可是阔过的。民国时期的国立河南大学,那可是响当当的存在,可以比肩清华北大,甚至可以挤进前五。其实这些都不对,大家仔细扒一扒河南大学的历史,民国期间的1912年,中国是被划分为6个学区,北部北京、南部广州、东部南京、中部武昌、西部成都、东北部沈阳。每个学区都有一个国立大学,算是中国的顶尖学府,基本上没有河南什么事儿。
1939年前,全国拥有的国立大学数量仅为18所,包括国立交通大学、国立广西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等。对照河南大学校史,距1932年建全院系命名河南省立大学过去7年,北大国立时,河大前身只是留美预科连师范学校都不如,充其量相当于新东方之类外语培训机构,帮助留欧美学生过语言关。1945年抗战胜利后确定八大学区及一类国立10所,二类国立19所,民国河大在一省一国立原则下终于进入国立行列。
这一点可以从民国29年各大学第一志愿报考人数排名来确认,排名前十的分别是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等。
而当时河南的独苗河南大学还是省立大学,排在第33位。所以,从历史上看,河南在民国时期其实是一个高教穷省,名副其实的。
但是河南曾经也有机会,拥有一些好大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一共有7所学校大学到过河南,4所由于种种原因走掉了,分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对外经贸大学。
至于中科大为何没有留在河南,本人在之前一篇文章中有详细阐述,此处就不赘述。
与中科大命运相同的,还有一所211院校,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校的地质、工程等系科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重点大学。
1969年,外部中苏关系恶化到顶峰,内部文化大革命的批斗,使当时的高等教育事业遭受一场浩劫。当时苏联在边境陈兵百万,声称要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内忧外患,形势严峻,为了保住高校的安全,北京方面决定,将原有46所高校中的13所外迁,其中以地矿、农林院校为主。这其中就包括北京地质学院。自此,学校进入了动荡、颠沛流离的状态。在仓促的搬迁中,仪器、图书资料、标本、教学文档等损失惨重,教职员工失去了稳定的安身立命之所,美丽的校园被蚕食、侵占。
在地院的搬迁中,最初决定迁往平顶山,当时的河南省领导也同意在平顶山建设学校,但当时关于具体操作一直没有进展,给出的理由是平顶山政府无法落实土地问题。同时,学校代表派往陕西、江西、甘肃、湖南、湖北等地调查选址的消息传来,湖南省石门县、湖北省江陵都同意接纳学校。最终,学校和地质局决定,将学校搬迁地址从湖南省石门县改为湖北省江陵县,并改名为湖北地质学院。1975年,整体迁至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这才有了后面的中国地质大学,并且扎根到了武汉。
就这样,河南与顶尖地质类院校中国地质大学擦肩而过。
当时一同搬迁的还有对外经贸大学,在河南有过短暂的办学时光,但最终还是迁回了北京。还是那个时代背景,对外经贸大学在一周内迁到固始一所中学内,继续文革,同时接受河南工农兵的再教育。同样,固始吸纳能力也有限,承接不了那么多师生,外语系搬到了临近固始的息县。
从1969年11月迁入,到1970年8月上级宣布学校停办,对外经贸在河南办学10个月。固始和息县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敞开胸怀接纳了学校师生,并为全校师生的生活、工作和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持。用以回报,学校的师生员工也积极参加当地的生产劳作中,挖掘引水渠道、“三夏”农忙和工业建设,与固始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1972年,对外经贸大学于北京复校。
如今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建设高校、教育部和商务部共建高校,两财一贸的一贸,就是它。
河南原本可以有一所土生土长的211-----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是著名的焦作路矿学堂,1909,清政府河南交涉局与福公司签订《河南交涉洋务局与福公司见煤后办事专条》,决定在武县泽煤盛厂附近批8.1亩地,建一所学堂,为公司培养高层次的员工,焦作路矿学堂就这样成立了,是名副其实的河南省大学。
从1946年到解放初期,学校经历了多次的搬迁:1947年的郑州、1948年到江苏苏州,1949年迁回焦作,并命名为国立焦作工学院。
1950年,是学校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学校迁往天津,以焦作工学院为主体筹建“中国矿业学院”,之前的焦作老校区更名继续办学。在焦作老校区上,华北煤矿专科学校并入进来,这其实是后来的河南理工大学办学主体。就此,国立焦作工学院成为历史。
1952年,一直在天津办学的中国矿业学院迁到北京。正赶上当时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采矿系并入中国矿业学院,并在第二年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
1970年,由于国内局势不稳定,与苏联的关系持续恶化,北京矿业学院被迫整体迁往内陆省份四川合川县,但学校的办学一刻也没有停止。
在四川办学历经八年,到1978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徐州市重新建校,在北京原校址上成立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之前的北京校址,作为在四川办学时的北京办事处)。1982年,四川学校停止办学,完成了全部的搬迁任务。
1988年,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并顺利入选211工程之列。学校留给河南的,只有继承了焦作路矿学堂校址的河南理工大学。
与河南无缘的这4所高校让人扼腕叹息,而留下的三所河南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发展得不尽如人意,在实力上很难与以上四所学校抗衡。
河南省为何迟迟没有顶级高校,我想,除了历史原因,更多的还是自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