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但是,为了支援新疆的教育,他主动申请去新疆石河子大学任教,留下了生命最后的华章。
2009年,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19年,他又被评为“最美奋斗者”。
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教授,名叫孟二冬。
孟二冬1957年出生于安徽宿州,父母都是当地的领导干部,因此在外人眼中,孟二冬就是一位货真价实的“高干子弟”。
但是,在他的身上,却找不到一点“高干子弟”的影子,后来他回忆说:“父母对我的教育,从小都很严格,他们总叮嘱我说,做人做事,一定要脚踏实地,切记不要心浮气躁,更不要妄想依靠我们。”
从小学到中学,孟二冬的学习成绩都非常好,从没有让父母操过心。1978年夏天,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孟二冬选择了宿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当父亲知道后,问他:“你填报中文系,让我有些惊讶,你想做一名文艺工作者吗?”
孟二冬平静地回答说:“我想做一名老师。”
就是这个选择,从此奠定了孟二冬的人生轨迹。
进入宿州师专后,孟二冬起早贪黑,如饥如渴地学习着各种知识,1980年毕业时,孟二冬因成绩出众,被择优留校。
按照学校的安排,他将在校团委工作,但孟二冬却婉拒了这个任命,找到团委领导说:“谢谢你们对我的认可,但我年纪太小,资历又轻,不适合行政工作。我想做一名老师,给学生们授课,一边学习一边积累经验。”
孟二冬这个诚恳的请求,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同意,就这样,孟二冬在宿州师专成为了一名老师。
孟二冬为人谦和,处事得体,授课严谨,获得了同事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好友鄢化志回忆说:“他上课很认真,同学们对他的评价都很高,说话很少,一有时间就去看书。更重要的是,他是个热心肠,不论是同事还是学生有困难,他总会竭尽所能帮一把,二冬不仅仅是个好老师,更是个好人。”
在教学的同时,孟二冬也没忘记继续学习,1985年秋,孟二冬以专业课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北大硕士研究生,成为著名国学大师袁行霈先生的学生。
辞别宿州师专后,孟二冬启程前往北京大学,尽管他是以专业课第一的成绩入学的,但是他明白,自己与别的同学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因此除了平时的上课之外,他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孜孜以求,废寝忘食。
1988年,孟二冬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了山东烟台大学执教。
烟台大学创建于1984年7月,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援建的大学,孟二冬的到来,让这所新生的大学如虎添翼。
当时,孟二冬担任烟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因人手紧缺,他便成宿成宿地工作,为烟大中文系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在烟大执教只有短短的三年,但在孟二冬眼中,这是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首秀”,正如他后来所说:“烟大给了我一座舞台,这座舞台我将铭记永远。”
1991年,孟二冬又考上了袁行霈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再次前往北大,潜心求学。
三年后,孟二冬博士毕业,在袁行霈先生的推荐下,留在北大执教,并担任袁行霈的研究助手。
留在北大看似容易,实际上却非常难,孟二冬必须要做出一番成绩来,才能证明自己的实力和价值。于是,一部历经7年时光,总字数达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就成了最好的证明。
《登科记考》是清代学者徐松的著作,记载了中国古代科举方面的内容,历史价值非常高,但让人遗憾的是,这本书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错误的地方不少,孟二冬便下定决心,要给这本书“锦上添花”,使之成为一本真正的历史著作。
于是,孟二冬又拿出了往日的方法,终日“泡”在北大图书馆古籍善本室中,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寒来暑往,春夏秋冬,孟二冬历经7年时光,终于完成了这部百万字的巨著,连导师袁行霈也对他非常欣赏,评价说:“他是一个能坐得住的人,他的心能沉得下来,大千世界的种种诱惑,都动摇不了他对学术的执着追求。”
2004年3月,在北大对口新疆石河子大学的教学支援工作中,孟二冬第一个报了名。不过,当时的他肯定不会想到,石河子大学将是自己人生的最后战场。
抵达石河子大学后,孟二冬的第一堂课,就引来了师生们的热烈追捧。当时,不仅教室里坐满了学生,就连外面的走廊上,也有许多学生慕名而来。孟二冬一笔隽永的板书,中气十足的嗓音,加上渊博的学识,生动的讲解,引来了同学们的不断喝彩和鼓掌。
没过多久,孟二冬的名字就传遍了石河子大学,俨然成为了一名“明星”。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病魔也开始向他悄悄袭来,孟二冬讲课时嗓子经常会出现喑哑的症状,他起初觉得是水土不服,多喝水应该就好了,可越到后面嗓子就越难受,出现了咳血等症状。
据他的学生们回忆说:“孟老师脸色很差,嗓子经常发不出声音,而且咳嗽得厉害,他给我们上课时,几乎是用气流在讲课,实在不行的话,他就用板书的方式与我们交流。”
学生们担心他的身体,纷纷劝他多休息,但素来谦和的孟二冬却犟了一次,对同学们说:“谢谢你们的关心,我的身体还行,课业绝对不能停,我要给大家继续上课。”就这样,孟二冬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坚持为学生们授课。
没过多久,医院的诊断书出来了,孟二冬患上了食管恶性肿瘤!在他的食道里,一个直径如同乒乓球大小的肿瘤卡在中间,整个气道被挤得只剩下五分之一了,随时都有窒息死亡的危险!
面对这个诊断结果,孟二冬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坚持为学生上课。
2004年4月26日,孟二冬面容憔悴,声音嘶哑,仍然坚持为大家上完了最后一课。结束后,孟二冬向着台下的学生们鞠了一躬,轻声说:“请大家原谅我,不能为你们继续上课了,谢谢你们。”
台下的学生们早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回到北京后,孟二冬被送进了医院,但即使在病床上,他依旧放心不下自己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在治疗间隙,仍然坚持指导学生们的毕业论文,还拿出自己的积蓄,购买了《全唐诗》《十三经注疏》《文苑英华》等古籍,捐赠给石河子大学。
石河子大学的学生们也对他非常牵挂,凑了将近3000块钱,寄到北京,作为孟老师的医药费。孟二冬看着这些钱,笑着对妻子说:“你看这群孩子们多好啊,但这笔钱不应该用在我身上。”孟二冬嘱咐妻子,用这笔钱刻了200张古籍文献的光盘,托学生带回了石河子大学。
2006年4月22日,孟二冬在北京病逝,年仅49岁。
在临终前,孟二冬给石河子大学的学生们录了一个短片,对大家说:“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他在遭受了重大的政治和人生挫折后写下的,他是在勉励自己以乐观向上、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面对人生。我今天也成了‘病树’,但我这棵‘病树’也充满了信心,要和你们这些‘参天大树’们一起迎接新的春天,一起拥抱新的春天……”
谁说和平年代没有英雄?孟二冬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楷模,他用自己的选择,向人们诠释了人生的目标不是只有金钱和地位,还有更加重要的精神追求和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