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 > 教育资讯

王光美跟邓小平谈话,提起77年刘源给他写信那事,邓小平笑而不语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公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随后邓公提出要分管科教领域,力主将高等学校的招生问题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点。

当时高考制度尚未恢复,邓公认为实现现代化必须要有知识,不久后正式恢复了高考。

刘少奇的儿子刘源在恢复高考后想报考,但是因为政审原因不被通过,于是他写了一封信给邓公,最终成功考上了大学。

多年后王光美和邓公聊天,提起当年刘源写信的事情,邓公又有何态度?

写给邓公的信

1977年8月,一位叫做刘源的工人给邓公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刘源直接称呼邓公为邓小平叔叔。

他告诉邓公自己是刘少奇的儿子刘源,此前从农村来到了工厂里上班,听说现在恢复高考了,想考大学厂里面却不批,这并不符合最新的招生条件,因此希望邓公能够为自己作主。

刘源在信封上写上“中共中央邓小平副主席”几个字,随后贴了张邮票就投到了油桶里面。十几天之后,刘源很快就得到了回应,自己和其他工友全部放行,批准参加高考。

在申请高考的时候,刘源在政审表上如实填写了自己的个人信息,刘少奇写在了父亲一栏,尚在狱中的王光美也被填入了母亲一栏。

由于此前因故耽误了报考的时间,刘源等十人只能够拿到当时北京市高考考场的最后10个考号,距离高考开始已不足半个月的时间了。

当时刘源也没有见到过邓公的批示,他只知道当时北京市委书记吴德接到了邓公的指示后,再将批示转达给负责北京招生的负责人,最后再通过厂部通知刘源可以报考。

不过刘源的入学之路也不顺利,当时历史系的班主任周兴旺在北京市高校招生的录取现场见到了刘源,周兴旺负责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的招生工作。

他当时住在崇文门的一家旅馆,房间里面挂满了各位学生的档案袋。

这些档案袋的主人都比较特别,全部都是经过北京市招生办筛选过的,曾经中央一级领导人的孩子。

对于是否录取刘源的问题,当时的招生机构专门成立了一个组织进行研究。

当时的副主任崔耀先表示,刘源曾经在农村里面劳动过,后来因为肝炎问题被送到北京养病,现在身体应该是没问题了。

身体不行就继续前往医院检查治疗,如果身体没问题那就按正常程序录取吧。

通过这样的方式,原本政治背景的考察降到了一个普通的标准,刘源也因此顺利进入大学。

随后刘源就被周兴旺带到了同仁医院进行身体检查,在场也只有他一位需要接受该项测试,因为他的背景是众多考生中最特殊的一个。

1978年3月8日,刘源正式进入大学读书,高考制度的恢复,也让这位学子的人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9年1月,刘源的母亲王光美重获自由,后来邓公与王光美有过一次会面。

期间王光美谈到了当年邓公给她儿子刘源批示的事情,并对邓公表达了由衷的感激。

邓公听完之后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说其他,而刘源也已经成功考上了北京师范学院的历史系。

其实邓公的批示是出于对高考制度公平公正的维护,同时让曾经的老战友刘少奇同志的孩子圆了考大学的理想。

邓公的微微一笑,其中也蕴含着许多的情感。

1982年,刘源开始在河南任职,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委和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时至今日依旧在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可以说是邓公当初的审批,成就了如今一位为人民服务的好同志。

那么为何如此优秀的学子,最初的考试申请会不被通过?

特别的政审背景

1977年8月13日,教育部在邓公的指示下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高校招生会议,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关于恢复高考。

此次会议是足足开了44天,这也成为了史上历时最长的会议,因为关于高考的问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教育未来。

会议结束之后,邓公对方案当中的招生政审条件不满意,随即表示:“太繁琐了”。

邓公直接将上面复杂的政审条件全部划掉,然后重新编写了一段新的内容。

在邓公看来,招生的选拔条件只需要两点:本人表现良好,考试成绩能够达到条件。

同年冬天,570万考生满怀期待地涌入考场,暂停多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教育界迎来了全新的面貌。

一众考生对此十分重视,因为大家都十分迫切地想要考上大学,担心再错过这次高考,以后就永远失去上大学的机会了。

在邓公和一众教育界专家学者的努力下,高考制度终于得以恢复,全社会的知识分子迎来了重生。

从此国家有了一个公平选拔人才的方式,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材开始进入社会,邓公的决策将造福日后广大学子。

当时北京起重厂内也传达了恢复高考的相关文件,报考的条件就张贴在了车间的墙体上。

工人刘源听闻之后立马前去查看报考条件,他发现里面提到的政审条件并不涉及出身就能够参加。

次年年初,众多参加高考的学子都收获了自己的录取通知书,大家都沉浸在一片喜悦当中。

北京一个起重机厂的工人同样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这位工人是刘少奇的儿子刘源,他将时隔多年重新步入大学的殿堂。

刘源收到的这份录取通知书,比工厂里面其他的考生拿到的时间要更晚,眼看着手中的这封信,刘源的心里面五味杂陈。

此时他的父亲刘少奇已经离开了近10年了,他再也无法看到儿子考上大学的一天

除此之外,刘源还想起了曾经亲手交给父亲的一封信

12年前,当时还在读初二的刘源将一封信交给了自己的父亲刘少奇,这封信是当时两位高三的优秀学生写的。

认为当时的教育考试制度让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获得了学习的机会,而工农子弟兵则全部拒之门外。

几天之后,这封信的内容就被刊登在了1966年6月18日的《人民日报》上,在文章的结尾,是革命师生向全市发出的倡议:立刻废除高考制度

不久之后,自1952年起,建立了15年的高考制度被彻底废除,全国的学生不需要参加高考就能够进入大学。

高考废除之后,刘源因为一系列的缘故远离了北京,求学之路也因此中断,随之而来的就是家庭的重大变故。

每每想起这封信,刘源都十分无奈,他当初十分不情愿将这封信交给父亲。

过了11年之后,刘源又再一次将一封信交给了邓公,不过这一次却是为了申请参加高考。

刘源的担心最终确实应验了,当他将申请表交上去之后,很快就被厂里的组织退了回来。退回来的理由是超龄,因为当时刘源的年龄是26岁,超过了一些传闻当中低于25岁才能报名的标准。

刘源的心里面很不服气,因为他是初二辍学的,按照标准自己是完全符合要求的。

因此刘源才会在一怒之下向邓公写了这一封信,不过一开始刘源并没有抱任何希望,毕竟邓公日理万机。

刘源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工人,这封信能够让邓公看到都是一个未知数,写出来更多只是一种对不公的发泄。

所幸最终刘源顺利地考上了大学,邓公也通过这样的方式维护了高考制度的公平公正,不过高考的恢复确实十分艰难,刘源所遇到的政审问题也只是其中之一。

高考恢复之路

动荡的时期结束之后,知识和教育重新被放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当时国内百废待兴,正是需要人才来重新建设我们的国家。

而且知识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崛起的基础,相比其他领域的事业更为关键。

邓公在当时同样感知到教育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恢复工作之后,第一时间就开始对国内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为中国人才的选拔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此前中国的大学选拔制度还是通过推荐上大学的方式,这种制度十分看重学生本身的家庭背景以及思想成分,相比考试而言更偏重政治上的考量,与学生本身的能力完全脱钩。

因此当时的中国大学生水平并不高,很多清华大学的学生仅仅只有初中甚至小学的水平,这样一来对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将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而当时真正有学识的大学生则大多数响应上山下乡前往偏远地区做体力劳动,他们本来应该是国家未来的人才,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

正因如此,邓公才会如此果断地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在他看来如果大学出来的不是人才,那么原先的这一套大学生选拔制度就不应该存在。

1977年8月4日,邓公主持召开了科教工作研讨会,会上邓公邀请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科教界名人,希望大家集思广益提出最佳的实施方案。

会议刚开始,邓公就旗帜鲜明地表示,希望在场一众专家能够一起来讨论下接下来的教育之路,大家都能够讲述自己心中的想法。

查全性教授首先发言,他认为选拔人才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大学生的招生环节就是筛选人才的第一关。

查教授认为此前不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一些干部利用自己的特权干预孩子的升学,这样的选才方式并不妥当。

在场所有人都被查教授的话打动,大家对于此类现象也表示认同,现在确实已经到了不破不立的时候了。

随后查教授提出了一个令在场所有人震惊的建议:恢复高考。

听到这里大家都坐不住了,会场严肃的气氛瞬间被调度了起来,大家对于恢复高考都有着不同的看法,不过所有人对于恢复高考都持支持的态度。

查教授的发言简练地概括了目前在招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将大家心中想表达的话基本总结到位,其提出恢复高考的建议让他成为了高考制度顺利恢复的头号功臣。

邓公直接拍板改革,只是当时遇到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当年的高考选拔方案已经确定了下来,如果要改的话只能等到明年,否则就要延迟招生。

邓公直接表示即便是要延迟招生也要在今年完成,不能够再让众多有能力的学子再等一年,他们等得起国家也等不起。

最终招生时间延迟了几个月,不过高考制度则顺利恢复了。

很快恢复高考的消息就在坊间迅速流传,8月21日凌晨,长安街上便播报出头条新闻:恢复高考。

无数学子走上街头振臂欢呼,随后就开始申请参加高考,期待着金榜题名的时刻。

中国教育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刘源也成为了众多鱼跃龙门的学子之一,高考制度的恢复也为国家提供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

邓公恢复高考制度的决策,是一项影响后世教育的百年大计,我国自科举制度出现以来,考试一直都是最为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方式。

邓公对于刘源的特别批示,并非是对于老战友孩子的偏袒,更多是为了维护制度的公平,让所有符合条件的学子都能顺利参加高考。邓公高瞻远瞩的选择,必将会载入史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