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 > 高考

未来的城市命运由什么决定? 或许这个政策已经明确了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一、

偶尔会接到一种咨询,数量不多,基本都是老人替在北京工作的孩子问的。就是问北京和外地的房子应该怎么比,买哪儿的?

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回答,一是对外地的楼市基本都不懂,二是经常觉得没什么可比性。任何比较都是同层之间才有意义,各项指标差距过大就没意思了。所以基本都是回答还是让孩子来问吧,毕竟房子是用来住的,将来决定在哪里生活就买在哪里。

今天又是这种情况,一位老人说孩子在北京刚有资格,想买房。但很小的一个房子就要首付200多万,而这笔钱足够在他们郑州全款买个不错的大三居了。老人说自己的家庭条件在郑州算不错的,所以觉得孩子没必要在北京受罪。问我应该怎么选?

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我能说什么呢?只能回复还是先让孩子做决定将来在哪儿生活吧。或者先给他买在北京,然后和他约定个时间,比如三年五年的,觉得北京还成就留下,混的不好再换回郑州。或者不换也行,北京的留着当投资,要求他这几年把郑州的首付也挣出来。但这估计够难的,一旦回了郑州,北京的月供估计就不好挣出来了。

老人没接茬儿,自顾自的又发了好几条,都是陈述郑州的各种优势。在他看来郑州各方面都不差,除了高考,其他的并不比北京等城市弱。

能理解老人的心情,大多数家长其实都这样,包括我。并不图孩子有多大的发展,只希望有个稳定的生活别受罪就行了,这没什么对错,只是人之常情。但老人这些话明显就不是给我看的,估计是老人在演习怎么劝儿子,或者是在给自己坚定信心吧。

二、

但既然说到高考,我还真想说两句。老人说的没错,河南吃亏的就是高考。全省就一所211,其他的院校也相对少,这就造成河南的考生太苦了,比北京苦的不是一星半点儿。

记得前两年有个教育专家比较过北京和河南的清北学生,说两边的学生在天赋是差不多的,都是高智商。但是,北京考生是按部就班走着进入的清北,而河南呢,那简直就是一路坎坷跌跌撞撞的冲进来的。毕竟河南的录取率太低太低,同层级的孩子多,竞争的太辛苦。

之前河南也想着发展高等教育,但估计是财力不足,所以发展的不快。这几年听说的新闻挺多,比如人大要建分院就传了挺长时间,其他的还有中科大和北航什么的吧,都传说有可能落户郑州。

但是,去年教育部突然颁布了政策,让这些计划几乎都泡汤了。不光是河南,可以说对所有教育薄弱地区的省市都受到了重大影响,或许连城市命运都因此而发生改变,或者是被定格。

三、

说说政策的大致内容吧。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一句话“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异地办学。对于现存的高校异地校区,本着平稳有序的原则逐步清理规范。”。那也就是说,各省的高等教育资源就此定格,现在有什么就是什么,有多少就算多少。在省内开办分校还行,但想要输出或引入资源不允许了。不仅不许新开办,连之前的也要逐步整改。

这对北京这种省市来说无所谓,自身资源好的不能再好了,禁止输出顶多就是减少些收益和影响力,但对资源本身和吸引力来说是没任何不利因素的。

但是对河南这种省份就比较别扭了,本身就缺乏资源,但还不让引进了,那等于是限定了发展,只能眼看着其他优质资源省份越来越强,差距就算不拉大,那也减少了追赶上去的可能。

那教育部为什么要出台这个政策?其实也是为了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因为其中还有几句话: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

也就是说,这是为了保护中西部的高校资源不外流,不让东部富裕省份的教育资源快速扩张,避免造成过大的教育差距。

看到这儿估计有人会疑惑,既然是教育资源不发达的省份,那怎么还会资源外流呢?很简单的道理啊,资源虽然不多但质量也很好啊。那东部省份的钱多,自然能吸引着去开办分校,越是优质的教师越被挖走,那剩下的自然会越来越弱呗。就算是本校的质量不降低,但也是帮助了东部省份的增强,差距还是越来越大。

当然这主要针对的不是河南,而是其他一些北部省市。比如天津,号称“高考天堂”,曾吸引了众多北方其他省市的孩子来落户。但是天津的经济这几年不是太好,所以据说南开、天大等高校都有可能到东部开办分校,虽然增收了,但却有可能更造成南北的不平衡。

还有黑龙江更典型,哈尔滨拥有哈工大、东北农大林大等好几所知名高校,共和国长子的名号不是白叫的。但这些年东北的经济形势谁都知道,就算不去开办分校,教师资源也在外流。

更严重的是甘肃,西北省份的经济发展就甭提了,一直落后,但兰州大学那可是超强的985啊。但这些年关于兰大教师资源流失的争论就没断过,标准说法是走掉的师资可以再建一所兰州大学了,其中还包括好几名院士和几十位长江学者。那与其被动流失,主动开办分校自然也就有可能了。

再有一点,城市的经济是有可能严重影响生源质量的。高考选大学本来就有一种标准,那就是先选城市再选高校,最后才是专业。学生们上学很多人就是为的就业,所以自然愿意首选经济发达城市。

那建立在不发达城市的优质高校就面临一种尴尬,愿意来报考的优质生源少,有可能造成恶性循环。好学生少,成绩就弱,成绩弱学校排名就下降,导致尖子生就可能更少,那优质师资就更会流失了。

所以东北的高校早就已经在东南省份开办分校了,最典型的就是哈工大在深圳的校区,录取分数线比本部都高。这怎么解释?好解释呗,学校好,名气大,但开在经济发达省市的吸引力才更强,才能招到更多的尖子生。优质高校本来就是奢侈品,开在一线城市和小县城是不一样的,各种难度都不同。

可是如果任由发展,那就印证了经济学的“科斯定律”了:只要交易成本足够低,那不管一件东西的初始产权归谁,最终将落入最适合的人手中,那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效用。金箍棒开始算是东海龙王的,但只有到了孙悟空手中才有用。鲜花要送给美人,宝剑赠英雄。

那这种后果就是更不均衡被,东南富裕省份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强,北部中西部的越来越弱,南北差异越来越大。所以教育部才颁布了政策,本着保护经济弱势地区的资源。

四、

河南是否有流失的情况我也不知道,没注意过。但高校教师肯定是有走的,孔雀东南飞,就算是不多估计也有一些。但是河南也不算经济太弱,是有能力建校区引进的,但这个政策把这计划打断了,造成至少是近年内,几乎没有追赶的可能了,孩子们还得继续拼。

当然,优质高校的多少并不一定决定城市的经济,否则哈尔滨、兰州和天津也就无法解释了,深圳和广州解释起来也费劲。但是也不能否认,高校制造人才,而人才能利用知识能创造财富。

硅谷就是最典型的了。本来这地方不过就是个牧场,被老斯坦福买下来建成了大学,借以纪念自己死去的独生子。他死后是靠着斯坦福夫人的努力,让这所建在加州蛮荒之地上的大学活了下来。

再之后也是因为斯坦福周边的土地不值钱,所以大学都给买了下来,在50年代建成了产业园,以几乎免费的价格租给校友们搞研究和创业。结果就是发展成了现在的全球科技中心,房价也是高的离谱儿。

这可以说是从学校发展成了城市,从无到有的创造出一座城市。北京的海淀也类似这种情况,不能说都是院校的功劳,但如果没有这些大学,海淀估计要落后于朝阳。

所以话说回来,开头这位老人觉得北京和郑州所相差的只是高考难度,但或许就是这一点也就导致了两座城市发展的未来。这并不是说郑州不好,只是说跟北京的比较而已,河南孩子们上好大学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北京,高校生的数量比例则也会相对低些,差距或许越来越大。

五、

我也不知道教育部这政策是否会真的严格执行?但如果是真的执行,哪怕是只维持现状,那对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省市肯定不算利好。

选一座城市生活,其实就是要享受城市发展的红利,利用城市中的各种资源。未必说留在北京就一定能让后代上好大学,但起码是机会多一些,概率大一些而已。

经常看到网上吐槽,基本都是山东河南等地的,说北京的考生来我们这儿试试,专科都未必考的上。确实是,真没必要搬杠,就算孩子们的智商是一样的,北京孩子的努力程度是真的赶不上高考大省的。

但这又有什么办法?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就是有人出生在罗马,还一次次的给罗马加高了城墙。公平不公平的没有标准,只是这么个事实现状而已。未必是有人在起跑线上抢跑,只是有人把起跑线向前挪了一大块,起点不同,竞争的难度自然不同。

六、

我这也并不是说北京就一定好,只是劝老人多想想。你是为了孩子生活的好一些,但他或许也在为自己的孩子考虑啊。人类是需要代际传承的,无论的财富、地位、经验和资源,都愿意延续下去。

而且,也别太相信什么一代会比一代强的鬼话,都是成功学而已,这要是节节高的就没穷人了。人类在和平时期一定是趋于固化的,突变只会是小概率事件,一旦发生就会世代传承。有些东西你出生时没有,那这辈子和后代也就大概率没有了,除非是逆天改命。

2010年春天的时候,全中国都在喊“逃离北上广”,我一度严重怀疑这是深圳的一种阴谋。但十年过去了,不知道当年逃离的那些年轻人,有多少扎根在小城市,有多少又逃回了大城市。选择城市最好看的长远一些,毕竟选择的是城市的未来。

仅供参考。

随便买房都能发财的年代过去了,只有选对房、避开坑,才能享受到资产升值红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