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 > 教育资讯

两会声音|民建北京市委建言“双减”政策: 引导教育发展理念健康回归

北京市两会期间,民建北京市委员会提案建议明确社会教育资源位置和责任。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分别于1月14日、1月15日开幕。

大会期间,民建北京市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有关“双减”政策方面的提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前述提案称,“双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根本目的是全面贯彻党教育方针,引导教育发展理念的健康回归,重塑教育生态和创新教育治理工作。

提案显示,北京实施“双减”一年多以来,取得了良好成效,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有效减轻。但“双减”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负担减轻,但老师负担明显加重。一方面教研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教师工作的数量、质量、范围不够明确,导致教师面临负担加重和精力有限、保障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学生课后服务需求增长,但有限的学校经费无法满足新增的任务需求。

二是校外培训机构生存空间压缩,转型困难。一方面虽然学校体育、艺术等师资力量不足,但在与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合作上仍有顾虑,不少学校存在对学生“圈养”的问题。另一方面学校缺少足够的空间资源,无法为课后服务工作提供操场、体育场馆等场所。

三是家长原有焦虑得到缓解,但也出现新的焦虑。绝大多数家长出现担心学业成绩下滑、学生自觉性差需要监督、自身无力或无时间辅导孩子等不同程度的现实焦虑。还有部分家长担忧学生学习能力强,在学校“吃不饱”,认为“双减”影响了学生专长的培养。

基于此,前述提案建议,第一,明确社会教育资源在“双减”中的位置和责任。一是正确认识学校在学科外的教育保障体系建设上,存在系统性不够、常态性不足、动态性不强等问题。二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充分利用北京和国家教育平台资源。丰富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实现校内课堂“提质增效”。开展特色课后服务,促进区域教育公平,弥补课后教育短板。三是发挥首都各类资源的补充作用。探索延长国有文化、艺术、体育等场馆的营业时间,制定税收优惠优惠,调动各类社会场馆积极性,弥补学生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挖掘与整合首都特色教育资源,开展更多体验式教学。

第二,建立政府、家长、社会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成本分担机制。一是积极引入第三方社会教育机构。建立评估退出机制,严格审核课后服务项目,加强监督和管理。二是健全成本分担、教职工参与、创新集约管理、安全管理等机制。坚持课后服务公益普惠原则,明确课后服务内容、时间、对象和模式。积极创设条件,做到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和有需求学生全覆盖。三是明确划定红线。出台课后服务收费标准;坚持校内课后服务自愿原则;不得变相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学科教学或补课;不得把课后服务工作完全交给第三方社会机构,严禁开展有偿课程辅导;严禁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

第三,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一是推动学校与家庭合力育人。探索市教委牵头,各学校配合,成立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共建家校联盟。建立学校和家庭的交流机制,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公益讲座活动。二是实现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将社会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相整合,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共同构建全社会的育人环境。三是探索企业和社区合作育人。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和社区参与和提供活动场所。举办更多家庭教育讲座,答疑解惑,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在家庭教育中的紧密协作。

第四,处理好三大辩证关系。一是处理好基础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关系。改革和规范“小升初”流程和标准,做到基础教育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并重。二是处理好硬件和软件投入的关系。增加校内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同时,增加对校长和老师在培养、培训上的软件投入。鼓励通过龙头学校集团办学、优秀校长教师轮岗、联合教研等方式,提高公立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授课水平。三是处理好教学和督学关系。利用信息化手段,吸引学生、家长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严格落实《北京市教育督导问责实施细则》,持续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