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年“斯隆研究奖”本科院校及获奖人数出炉,我国高校共有10所高校21名优秀本科学子获得奖励,奖金达到75000万美元。比2022年6所高校14人获奖,分别增加了6所和7人。
其中,清华大学共有6人“登堂入室”,占总获奖人数的28.5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有5人入选,占总获奖人数的23.81%。
北京大学?也有3人获得奖励,占总获奖人数的14.29%。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各有1人获奖。
据了解,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院友唐云清(女,现就职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庄梓铨(现就职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榜上有名,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现就职于耶鲁大学)的杨菁(音译)也获此殊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朱慧源(女,现在是弗吉尼亚大学化学系教授)、马琼(女,现为波士顿学院物理学助理教授)、王军鹏(现就职于艾克朗大学)、吴三丰(现为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田小川(女,现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数学助理教授)等五位校友也获得了这一荣誉。
清华大学的校友韩松(现为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李远志(现为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学习系助理教授)、谭宸浩(现为芝加哥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伍骁迪(女,现为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计算机系和高级计算机研究所助理教授)、柯峥(现为哈佛大学统计系助理教授)和李嘉(现为布朗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等6人获得了奖励。
不仅如此,据媒体报道,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孙子李绳武也获得了“斯隆研究奖”。
“斯隆研究奖”设立于1955年,被称为科学界最著名的“诺贝尔奖”的风向标。据统计,“斯隆研究奖”获得者中,已经有40多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已经有20多人获得了数学菲尔茨奖。由此可以看出,“斯隆研究奖”真正的价值。
从1995年开始统计,我们就可以看出,国内35所高校共有314位校友获得了“斯隆研究奖”。其中,北京大学已经有83位校友强势获奖,占比26.43%。清华大学共有59位校友入围,占比18.79%。北京大学校友比清华大学校友获奖总人数,多出了24人之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有57位校友获奖,占比18.15%。复旦大学共有25位校友入选“斯隆研究奖”,占比7.96%。南京大学共有21位校友获得“斯隆研究奖”,占比6.69%。
浙江大学共有10位校友获奖,占比3.19%。以上获奖人数与高校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的排名基本相当。
从统计数据看,我国内地共有35所高校榜上有名。共有8所C9名校榜上有名,占比22.86%,独缺西安交通大学。共有24所985工程大学(含C9联盟高校)的校友获奖,占比68.57%。
共有9所211、“双一流”建设高校上榜,占比25.71%。此外,上饶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等2所“双非”高校分别有1名校友获得了“斯隆研究奖”。仅1人获奖的高校,共有17所,占比48.57%。
而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3所实力名校,直到2023年才有校友“染指”“斯隆研究奖”,令人惊讶。原因何在,如果认真分析,真相大白于天下。
首先,在入选“斯隆研究奖”的高校校友中,只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南昌大学、四川大学等五所被美国“实体制裁”的高校有校友获奖,获奖总人数仅7人,占比仅2.00%。
有13所被美国“实体制裁”的实力强校,没有校友获得奖励,获奖面仅占14.29%。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斯隆研究奖”是有一定政治性的。
其次,“斯隆研究奖”只对我国在国内获得学士学位的本科赴美学者,不针对在国内高校深造的校友。说明“斯隆研究奖”具有一定的排外性。
第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未被美国“实体制裁”的高校获奖人数明显要多很多,这也反映了“斯隆研究奖”有一定的针对性。
因此,我们在对“斯隆研究奖”获奖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时,一定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和颁奖的特点,予以理性分析,客观作出实事求是的评判。这样的分析,才会有价值,才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作出更为科学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