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改革方案重磅发布。9月26日,市教委公布了《关于深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意见》,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中的14门科目分为考试科目、考查科目和考核科目,坚持全科开考、全考全用。其中,计分的考试科目由此前的10门减至6门,其他4门成绩以等级呈现。从实行时间上看,现初二学生两年后将迎来“新中考”。
道德与法治由闭卷改为开卷;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作为考查科目以等级呈现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日常行为”、物理科目“实验操作”,均计入中考成绩......中考新政一出,迅速引发家长和学校关注;有网友通过梳理和对比,做出了“科代表”版解读,精准拎出了本次改革的亮点。
改革关乎孩子的切身利益和背后一个个家庭。本次改革力度之大、措施之密、结构之深,自然会聚焦更多家长的目光。细看每一条变化,如同在中考考试制度中做了一场加减法:通过优化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方式,在学生基础知识、学科兴趣、身体素质和思维品质上做加法,在机械性、重复性、低水平的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做减法。
为什么要在中考的试卷上做这道加减法?近年来,不少学校和家长对中考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有的教师和学生初二就提前进入备考期,在部分科目追求满分的驱动下,学生不得不超前学习、反复刷题、机械记忆;老师也被裹挟在试卷试题的漩涡中,无法抽身顾及课外实践和实验教学等工作。要扭转这一畸形现象,光靠对作业管理、课后服务、机构开办的严格要求还不够,还要发挥考试招生的“指挥棒”作用,以更加科学的评价机制来引导家校对孩子的教育理念。
做了减法的学科,是不是就不重要?当然不是。在许多孩子、家长甚至是老师的眼里,只要一个科目存在且计分,得100分就是彼此共同追求的目标;若将成绩以等级的方式呈现,则大幅缓解了各方因过度在意分数而引起的考试焦虑。这项改变,是为了在初中这一特殊的成长阶段,从整体上帮孩子们减轻课业负担,引导孩子们把时间精力节省下来,每天能睡个好觉,有更多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探索,去过原本丰富多彩的生活。
一加一减,是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加油,给学生的书包重量和学科压力减负。一加一减,是努力把孩子们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快乐地融入和享受素质教育的成果。除了“大减法、小加法”,本次改革实施意见还标明“多渠道、新载体”的方向:优化招生机制,结合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深化多元评价方式与招生录取方式有机结合,进一步探索科学选才方式。一系列改革措施,无不是为了把孩子们从过重的应试备考、身心疲惫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使其更加关注学科兴趣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助其乐学爱学、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改革本身总是伴随争议,但为了孩子接受更好教育的最大公约数从没有变。本次中考改革经过了反复的论证,既注重素质教育,又摆脱了全才式教育。从内容、目标和解读中都能看出,全新的北京中考,是把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放在了教育舞台的中央,是将孩子、家长的实际感受和需求作为重中之重,是下决心要孩子们明白学习兴趣和人格品德有多重要,要家长明白孩子身心健全比分数高低更重要,要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体会到素质教育和双减不是一句空谈,而是值得通过改变分数“指挥棒”来扎扎实实落实到位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