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一批4年前“尝鲜”新专业的大学生将走出校门。他们的职业发展前景如何?记者采访了三位新专业的毕业生,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习经历。
男生选了助产学专业
2020年9月,赵宇航进入首都医科大学,成为该校本科新专业——助产学的首届学生。
谈到为何选择这个大多数人认为更适合女性的专业时,赵宇航解释,高中时期经历亲人离去,让他一门心思想学医。填报高考志愿时,一个名为“助产学”的新专业吸引了他的注意。“我觉得这是一份充满爱的职业,为新生命的诞生保驾护航。”他直言,当时没有考虑很多,按照分数排名就选择了这个专业。
妇产相关专业、第一届学生、班级里唯一的男生……新入学的赵宇航,曾经因为身上的很多标签感到十分困扰。“班里都是女生,特别不自在,甚至会有‘妇产科是不是不适合男助产士’的念头冒出来。”如今,他已经可以笑着回忆当年的一些“挫折”。
尽管如此,一心想学医的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反而逐渐在实习中找到了认同感。
一次生产观摩令他印象深刻——“助产士需要在女性刚生产后帮产妇按压宫底,来降低出血风险,促进子宫收缩,这是分娩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赵宇航曾经看到力气较小的女助产士们,一个接着一个奋力地帮助产妇按压止血。“这也让我想到,男性在力量上的优势或许可以让这件事变得容易些。原来这个行业没有性别之分,只要足够努力、精进专业技能,男性也可以成为优秀的助产士。”
与专业共同成长的4年间,他从刚入学时的无所适从,到如今逐渐感受到了成就感。眼下,他正在北京一家医院的妇产科实习,已经收到了多个曾经轮转过的临床科室递出的橄榄枝。
“目前,本科学历的助产人才紧缺,学校在北京高校中率先以助产学专业进行本科招生,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助产学人才,服务健康中国建设需要。”首医大护理学院副院长肖倩介绍,学校建有仿真教学中心,配备高仿真助产教学模型和设备,融合多元科技,为师生创造智慧教学实践环境,服务于助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和其他毕业生一样,赵宇航所在班级中,19名大四学生也面临择业和升学的选择。就业指导调查显示,约7成的学生选择直接就业,其余学生多选择继续深造。“助产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具有多种选择,也受到多家医院的青睐。”肖倩说。
冬奥会让冰雪专业成为“香饽饽”
“北京冬奥会就要来了,这是个非常好的契机,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冰雪运动。”4年前,怀着这样的憧憬,肖遥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坚定地选择了北京体育大学冰雪运动新专业。那时学校的气膜冰场刚刚建成。
如今,借着北京冬奥会的“东风”,冰雪产业驶入快车道,也让高校冰雪运动专业人才成为“香饽饽”——刚刚进入大四上学期的肖遥,已经面试了5家单位,均收到了实习通知。
在肖遥看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表演经历,是自己简历上最亮眼的加分项。身着绚丽冰球服,手挥闪亮冰球棒,当冰球击中冰立方的那一刻,奥运五环缓缓升起,大门打开,各国运动员在一片欢呼的海洋中入场。开幕式上这一“破冰”的动作,由6名年轻人完成,其中就是肖遥。
为筹备开幕式表演,肖遥经历了长达半年的专业轮滑训练,加上学校冰雪运动课程的系统培养,他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就业方向——做一名冰上运动教练。“我的老家在东北,是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制造出冰场的地方。”肖遥笑着说,小时候每年冬天都会滑冰车,“看着大人们在冰面上旋转、跳跃、竞速,好像每个人都会点‘技术动作’。”作为冰雪运动专业的学生,肖遥想把这种运动氛围带到更多人身边。
今年2月至8月,他利用专业实习的机会,进入北京市冰球运动协会工作。起初,实习老师给他安排了冰场运营维护、竞赛辅助的任务。在熟悉了冰场的各项工作后,他向老师表达了转到教学岗的愿望,经过培训和考核,成了一名实习教练。
如今肖遥还清晰地记得,上岗前一天晚上,他躺在宿舍床上,脑海里像过电影一样策划着第二天的教学安排。“如果学员是一个小孩,那我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在教学中多增加游戏,比如扔个球鼓励他去捡,激发他对冰雪运动的热情……”
这次深入行业一线的实习,也让他欣喜地发现,冰雪运动正在走进千家万户。“我非常荣幸能和冰雪运动这个专业一同成长。”肖遥说,自己计划在这个冬天继续扎在冰场实习,通过教学让更多人爱上冰雪运动。
深造让“人工”更智能
大四上学期还未结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学生周宇光就收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他有望进入该校数据科学与机器专业学习,继续在人工智能领域深造。
“以后想留在高校继续搞研究,不止读研,读博也很有必要。”在他看来,人工智能领域是片深海,“外行人可能以为我们就是学计算机、敲代码的,但真正进入到这个领域才发现,想要学好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数学、机器人技术……样样都要学、都得懂。”
4年前,怀着对计算机的热爱,周宇光进入了北航信息类工科试验班,大二面对分流选择时,他在计算机、软件、网络安全等众多专业中选择了人工智能这个新兴专业,原因还要追溯到2017年的一场备受瞩目的“人机大战”。
“那年我上高中,‘世界知名围棋职业九段棋手柯洁被围棋人工智能程序击败了’的新闻铺天盖地。让我震惊又好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机器人能战胜人类大脑?”周宇光说,这是他第一次在网络上仔细搜索有关“人工智能”的内容,一颗种子也从此种下。
“这是个热门的领域,未来就业前景一定不会差。”正如周宇光所言,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专业在高校中遍地开花。2020年前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都新增了人工智能专业。此外,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建造、智能医学工程等与智能领域相关的专业也成为高校的新增备案热门专业。
目前,他所在的30人班级里,约9成学生有着和他同样的目标——考研、深造。
面对这种趋势,有些学校已经行动起来。北航老师介绍,为促进学生高质量深造,该校开设了国内高校首个人工智能研究生专业方向,学生除了获得院士指导外,还将进入企业开展至少1年的实习。学生将深入学习认知科学、类脑科学、机器人、无人系统等学科,并且到一线企业接触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
专家建议:“尝鲜”新专业要多理性、少盲从
今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随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公布,新增金融审计、国际法、司法鉴定学、工会学、家庭教育、孤独症儿童教育、数字人文、未来机器人、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等21种新专业,已纳入高校2023年本科招生计划。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最新的专业调整应旨在解决招生、就业问题,让高校专业设计尽可能符合就业及产业需求。
作为一名准大一新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如何选专业?应不应该报考新专业?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提醒,“尝鲜”新专业,需要多一点理性、少一些盲从。“很多考生和家长特别关注专业的冷与热,片面地认为开设学校多、招生规模大的专业就是‘热门’,就应该报考,这是不对的。”
熊丙奇说,新专业因没有往年报考数据作参考,所以“新”与“不确定”相伴随。要考虑个人的特长和兴趣,综合考虑、理性选择,避免盲目追“新”。同时,结合社会和行业需求,做好职业规划,人才培养供给少于社会需求的专业,未来就业前景预计相对较好。新专业普遍呈现学科交叉特征,这也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养,入学后广泛涉猎各方面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