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 > 教育资讯

八年时间带娃辗转大理、北京、成都三地, 哪里最“卷”, 哪儿能“躺”?

如今,不少家庭会为了孩子的教育选择“迁徙”,有的从家乡去“大城市”寻求教育机会,有的“逃离北上广”找新出路。

来自北京的Robin,如今一家人生活在成都

Robin从小喜欢自然、喜欢动物,物理专业本科毕业后在悉尼大学完成了环境科学硕士学习。

2015年,Robin从北京举家搬迁到大理,儿子在大理的幼儿园接受风头正盛的“创新教育”;2019年,女儿出生,一家人从大理回北京,儿子就读于西城区的一所公立小学。

2021年,Robin放弃北京学籍,带着孩子来到了成都。目前,儿子在成都一所国际学校读五年级,女儿在私立幼儿园,Robin的身份也从全职妈妈切换到了教育行业创业者。

辗转三座城市,在这位妈妈看来哪里更“卷”,哪里偶尔能“躺”?北京小孩读书、升学真的更轻松?三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怎样的影响?

Robin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她发现儿子身处的城市和早已不同于她童年的北京。

城市中适合儿童探索的场地越来越少,商场、街区设施、小区中的花草树木等都有归属者,他们并不欢迎孩子去“玩”。

2014年,Robin开始计划“逃离”北京,便去大理生活了一个月。

影视剧中的大理 《司藤》

实地考察中,她发现大理的生活、自然、教育各方面因素都很适合孩子的成长,也很对自己的“胃口”——研究生毕业于悉尼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她,从小就喜爱自然、喜爱动物。

2015年,全家正式搬到了大理。“成天在户外玩”,她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在大理的生活。

儿子去了猫猫果儿幼儿园——在Robin眼中这是一所有理念的幼儿园,那里老师真正热爱()教育和孩子。

幼儿园每天的固定课程大约在半小时到一小时,其余时间根据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安排。幼儿园尽可能地让孩子亲近自然、释放天性,并且尽量不待在教室里太久。

哥哥刚到大理时

园里的老师会分别带许多不同的小组,无论孩子对木工、种花还是其他感兴趣,都能加入相应的小组。小朋友有时玩得一身泥回家,或是身上有点小擦伤,家长也不会当回大事。

师生平等相处,在幼儿园,相比老师的规矩、要求,更多的是小朋友自己的想法。

幼儿园总共六十多名学生,无论年龄,所有小朋友都在一起学习。在Robin眼中,儿子是慢热、敏感的,但宽松的环境让儿子对于新城市几乎0适应期,并收获了自己的“社交关系”。

户外活动

他几乎每天都尝试和不同小朋友约着一起玩,或是去好朋友家里做客,即便已经离开大理四年,依旧和当初的朋友保持着联系。

在Robin看来,大理的创新教育没那么复杂,其实就是回归到了她这代人小时候的教育——去掉精细化的照顾,把玩耍的时间还给小朋友。

大理有许多的“新移民”,或是为了追求理想教育,或是为了苍山洱海的好风景,他们同Robin一样离开大城市,跳出体制内教育,进行全新的尝试。

她和这些家长们自发组成了自然观察小组,没事就去户外看山、看花、看鸟、看树。

几年过去,Robin依旧觉得这段是一段美好且值得的尝试。但她也建议,大理的创新教育并不适合对孩子成绩过于焦虑的家长:“家长如果老是纠结在这能学多少课程,幼小衔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可以再考虑下。”

Robin成长于北京西城区——这是她口中全北京难得的“佛”系教育区。她的小学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压力,放学后和朋友一起回家,一个胡同里的同学经常串门。在她想象中,现在的西城区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彼时,儿子读完幼儿园,Robin发现大理能提供的小学学校选择并不多。权衡之下,她和先生决定回到北京,让孩子去公立学校试一试,实在不适应再考虑其他的选择。

没想到,曾经“佛”系的西城区也悄悄“卷”了起来,儿子在大理“放养”几年后,回到北京后十分不适应。

★ 相比大理的幼儿园,北京的课堂氛围严肃、有压力;

★ 在大理的幼儿园,很多“知识”没有提前学过,导致最初的学习节奏需要适应;

★ 一家人才回北京,孩子在当地没什么社交,用来交朋友、玩耍的“下课十分钟”只能呆在教室或去厕所,到了周末,大多数同学都要去上兴趣班。

在不少外地家长或小朋友看来,北京集中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这里的小孩儿在念书、上大学好像比其他地方的小朋友更轻松一些。

但Robin觉得80、90那代学生或许是这样,但现在北京的竞争也很激烈。

在高房价与高消费的压力下,大多数北京的普通家庭难以承担私立学校、国际学校每年几乎超过20万的教育成本。他们还是要走传统的公立学校这条路,而这条路上的绝大多数家长都“卷”得厉害。

在北京Robin一家四口居住的学区房

关于教育资源,Robin坦言,尽管北京的学区非常抢手,但在儿子念小学的这两年她并没有感觉到教育资源有多么好。

“如果之后的初中、高中,他能进入TOP级别的学校,教育资源的确会很好,但我们是很普通的家庭,孩子也不是学霸资质,其实也没办法接触到大家想象中的非常好的教育资源。”

在北京的两年,Robin能做的是不给儿子报任何兴趣班,不对成绩做要求,留出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让他的生活不要那么忙、那么累。

再次离开北京,Robin首要考虑的现实因素。

在北京每月需花费一万多租房,房子是“老破小”学区房,居住条件非常不好。但如果换一座城市,这笔钱足够支付两个孩子每个月私立或国际学校的费用,可以为孩子选一种不那么“卷”的生活。

在对国内多个城市进行筛选后,因为成都生活压力较小,城市在未来有可观的发展空间,2021年,Robin一家搬来了成都。

尽管一直有玩笑话说“成都”早已变“卷都”,但在“蓉漂”Robin的眼中,无论是生活还是孩子的教育,压力都比在北京要小很多。

Robin一家的成都生活

目前,儿子在国际学校就读,女儿在私立幼儿园,他俩对于成都的生活都适应得不错。

适应孩子发展规律,不盲目超前学习,是Robin为女儿选择幼儿园的标准。女儿在幼儿园几乎每天只有一件事——玩。但是在玩的过程中,幼儿园的老师会注重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对其提供支持与资源,让小朋友在玩中积累。

儿子所在的国际学校是IB体系,注重综合素养培养。他们书面家庭作业很少,周中放学几乎不用带书包回家。如今,念五年级的哥哥依旧没有报任何兴趣班,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周末。他有许多时间和同学一起玩、一起做交流或是做跨学科学习。

每周二放学较早,如果没有校外拓展课,他会约同学来家里玩;到了周五放学,他会去同学家做客,大家要么踢场球,要么玩一会儿桌游。因为学校家长大多教育理念趋同,孩子们都较为放松,他在这里又重建了在大理那样稳定的“社交关系”。

来到成都上了一个礼拜学后,他就跟几个孩子就成了好朋友,家庭之间也常常聚会。

孩子参加Robin组织的大理夏令营

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曾三次迁居。

但Robin“大理-北京-成都”这一路旅程,孩子上学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对于家长来说,也意味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成都,Robin的身份从“全职妈妈”变成了教育行业创业者,她和先生尝试着做一些游戏化的学习产品,用更有意思的方式让小朋友把学习当作一种快乐。

每到周末,她组织户外活动时,儿子都会去当“小助手”,和她一起探索什么是有意思的学习方式。

在成都,妹妹参加Robin组织的自然教育活动

她建议计划“逃离北上广”来成都的家长,成都的确有不少比北京更“卷”的好学校,但既然都“逃离北上广”了,不如试着扔掉不必要的压力,让孩子轻松一点。

少刷一本题,少报一个班,不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人生。

成都的下一站会是哪里?

Robin没有给出肯定的答案:“未来教育可能发生很大的改变,孩子也越来越少,很多事情都说不准。我们在成都呆多久、他俩以后参加高考还是留学,目前都还在观望规划中。”

文丨嘻 排版丨阿乔

[END]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