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出生的梁杰目前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的一名在读博士研究生。自从2020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后,梁杰经常需要给别人“科普”护理博士是什么,即使对方是一名医生,也会惊讶居然有护理博士。这份惊讶其实又是情理之中。我国有520多万名护士,但是研究生学历的护士只占0.3%,凤毛麟角。
当很多人认为护士的工作只是“发发药、打打针”时,他们忍不住会问,做护士需要博士学历吗?梁杰记得在课堂上,老师说过,曾经有人建议把护士从专业技术岗转为工人岗,经过严密的讨论之后,这个建议被否了,护士是一种专业技术人才。
作为北京市护理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主任李春燕常年关注护理质量问题。在2023年中国护理学发展大会上,李春燕表示,护理的专业性关系着护理质量问题。她在会上以“循证护理实践”为主要内容做了题为“专业发展促进护理品质提升”的报告。
在李春燕看来,在当今强调转化医学的时代,循证护理实践可使护理从传统的经验式实践转变为科学化决策和专业化实践,对护理学科发展而言是革命性的转型。
我国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对护理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心血管疾病与认知障碍共病在老年人群中经常发生,如果在二者的临床前期,即亚临床的血管病变和认知下降阶段观察到其关联,将为促进两病共防起到积极作用。梁杰的博士毕业课题正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课题采用队列研究设计,在中国社区中老年人群探究多个亚临床血管病变指标与多年随访期间认知功能下降的关系。这项北京老龄与血管健康队列研究,纳入了北京市石景山区一个社区里1554位中老年人。
其实,不少护理博士的课题都会用循证的思维开展。梁杰是5年制直博生,预计2025年毕业。她的同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史纪元,明年即将毕业。史纪元硕士期间在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系统学习了循证医学和循证护理学的研究方法。他的博士毕业课题聚焦于住院压力性损伤(压疮)患者的管理。他介绍,压力性损伤患者的管理不仅要着眼于患者的局部伤口处理,还应关注患者的整体状况,如营养、疼痛等。
简而言之,史纪元是在研究如何把国内外的最佳研究证据在我国的临床实践中落地。史纪元说,压力性损伤相关指南有十多个,但多是国外团队制定,在国内的实施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他使用科学的评价工具,挑选出了最符合研究需要,同时也是高质量的指南,并基于实施科学理论分析了实践现状和实施的障碍因素。
李春燕之所以在中国护理学发展大会上反复强调循证护理实践的重要性,其中一个原因是,她在临床的检查中发现,仍有不少医院并没有践行循证护理实践。
没有践行的原因是复杂的。史纪元举例说,有可能是因为国际上相关指南和中国国情不符合。在压力性损伤患者管理方面,2019版国际指南建议为患者使用空气流动床,“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床,在国内的医院中鲜有配备,成本很高。”史纪元说。
此外,压力性损伤患者通常伴有多种原发病且分布在不同的科室,不同科室的处理方式和能力不同,也给循证实践带来了一定挑战。
史纪元的课题正是要研究国内临床实际和国际高质量证据之间的差距,然后再基于实施科学的理论,探索弥合差距的路径。
严重的压力性损伤往往伴有感染、大量渗出液和坏死组织,患者还会感到剧烈疼痛。虽然我国已经培养了大量的伤口专科护士,但处理严重压力性损伤时仍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如果要处理比较严重的压疮,有时候需要启动多学科会诊,涉及的学科包括营养科、血管外科等。理想的处理方式是,使用工具进行持续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然而,目前的临床现状是,处理方式更多基于护士本人的经验判断。
史纪元的课题正是尝试将“本土化”后的循证实践方案和电子信息系统相结合,并把“经验判断”转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流程。这样的转换会提高患者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而提升护士的工作效率。虽然史纪元的课题需要临床医护人员参加统一培训,改变一些工作习惯,但还是得到了医护人员的认可和配合。
因为受益于循证护理实践,所以越来越多的护士也在践行这个理念。梁杰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她印象很深刻,在医院实习时,带教老师遇到一个新的问题,会很自然地想去了解相关指南是如何说明的。这样的带教老师不是护士长,而是一线护士。
循证护理实践逐渐落地,推动着护理质量的提升,与之相伴的是,护士的职业荣誉感也在提升。梁杰本科时曾做过对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访谈,这些在临床工作的护士谈到在日常的工作中,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察觉患者的问题和潜在隐患,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缓解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时,很是自豪。
“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护理博士虽然凤毛麟角,还不像临床医学博士那样广为人知,但临床工作中需要一名专业的护士已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而随着梁杰、史纪元这样的护理博士越来越多,整个护理行业的专业性会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