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共评出80件获奖作品,其中金奖21件,优秀奖58件,年度新闻奖特别奖1件,年度新闻大奖空缺。它们是过去一年新京报十万余件新闻作品的优秀代表。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新京报人深入核心现场,发掘背后的事实真相;用详尽扎实的报道,践行媒体舆论监督的职责;用热忱之笔,守望社会的公平公正;以信心与希望,呈现点滴进步的细节,传递社会的温度;那些充满奇思妙想的媒体融合创新,处处展示着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勃勃生机......
每一篇报道、每一个版面、每一条视频、每一个策划,都展现了20岁风华正茂的新京报,在新内容、新赛道、新技术、新生态中的锐意进取、融合发展,是新京报人在主流舆论阵地的责任坚守,也是新京报人对主流媒体价值的矢志不渝。
力透纸背,不负时光。新京报2023年度新闻奖完整名单及金奖颁奖词正式发布,一睹为快。
《环境检测机构造假调查:自来水替代废水水样,监测仪留“后门”改数据》
阴卫芝(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
该报道选题事关公共利益,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并非简单揭示现象,而是通过梳理监测造假历史,尝试剖析导致造假行为多发的原因,使舆论监督报道更好地实现了媒体的社会治理功能。多侧面的报道在深化公众认知的同时,也为管理部门的治理工作提供了思路依据。采访扎实,内容真实可信,对话生动、数据详实、细节满满,充分体现了记者的脑力、脚力,是一篇“走出来”的具有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舆论监督报道。此外,采访手段合理规范,彰显出记者较高的职业素养。选题涉及重大公共利益,且很难通过正常采访手段获取素材,记者通过严谨的卧底调查揭示问题,同时文字报道和视频均标明“卧底方式”或“非正常拍摄”,显示记者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总之,该报道是一篇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符合职业伦理与职业精神的优秀的舆论监督报道。
优秀奖
《首个“自拆自建房”,困在“最后一米”》
《夺命“洗罐”:危化车司机死亡背后的槽罐清洗乱象》
《校外舞蹈培训调查:“下腰瘫”何以屡屡伤童?》
《湖北随县博爱特校性侵案调查》
《卧底两家半天妖烤鱼:垃圾桶捞回食材上桌,“只要不臭都能用”》
《卧底海鲜珍品加工厂:硼砂泡出黄金鲍 海参边煮边上色》
《3·15调查 | 低价牛羊肉片玄机》
《幸存者还原佳木斯体育馆坍塌:前后坍塌三次 躲在承重柱子下逃过一劫》
报道
周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新闻的时效性直接关系到新闻信息的价值,在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新闻信息的及时准确获取、背景信息的深入细致挖掘,是新闻媒体专业性的突出体现。黑龙江桦南县体育馆坍塌事件发生在齐齐哈尔体育馆坍塌之后不久,引发了社会公众广泛关注,记者及时独家采访到了脱险的幸存者,完整讲述了事件过程,还原了事发当时的情景与自救互救过程,补充了新闻现场信息的空白。这件新闻作品以时效性和独家性回应了社会关注,体现了媒体的社会价值和新闻记者的专业性。
优秀奖
《专访约瑟夫·奈:中美必须审慎度过大国竞争的危险周期》
《四川一小区两只狗撕咬2岁半女孩后逃走 医院:女孩受撕咬伤及肾挫裂伤》
《网传暴雨致卢沟桥坍塌,记者核实:非卢沟桥,系旁边桥梁》
《知情人士介绍辉瑞新冠药谈判失败细节:谈判前辉瑞高管就已离场》
《上海警方通报王某某等打人被行政处罚 权威人士:打人者王某某系王思聪》
《“深改组合拳”下, 北交所如何建设试验田?》
范以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交所重磅的深度改革,备受社会关注。在各种各样的猜测和评论声中,需要媒体进行全方位的权威解释。贝壳财经专访属独家权威报道,加上其他配套的报道组合,详细解读了北交所在这一系列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让我们能够深入了解改革内涵和意义。对权威人士的专访作出的权威性解释,更是起到了很好的引导舆论作用。由于存在股市变化等不确定因素,对这一主题的策划有较大难度。策划者随机应变,终于拿下了北交所官方独家解读性专访,引发巿场相关机构的充分关注和肯定。
优秀奖
《六问沙尘》
《滞留在K396上的研学团》
《K396次列车研学团的4天3夜》
殷陆君(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
2023年夏天,京西山洪牵动万千人心。灾情就是试金石,如何做好突发报道,体现着媒体的价值取向和采编人员的专业素养。在所有关于23·7特大洪灾的报道当中,本组报道独树一帜。不同于以往的宏大叙述,记者选取“被困列车的研学团”这一视角,化身“逆行者”,多次往返灾区,以小切口呈现大场面。整组报道追踪及时、文本优质可读,既体现热点跟进意识,也考验叙述把控能力。这是记者功力的体现,也是新京报在突发报道这一领域实力的体现。
优秀奖
《土叙地震一线亲历——土耳其救灾生命探测时全员静默蹲下 救援队:在探听幸存者声音》
“胡鑫宇事件”系列报道
《黑龙江桦南体育馆坍塌事故:3个少年消逝在雪夜》
《张艺谋:用独特的中国红, 向世界讲出中国故事》
细报道
吴飞(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是一篇很独特的人物报道,有对话,有作者自己的述与评,是对张艺谋一生的电影事业(成就)的回眸和对其追求的赞美,将张艺谋对电影事业的热爱立体地呈现在公众面前。文本流畅,文字和图片的配合相得益彰,可读性强,阅读量比较高。
优秀奖
《十分好笑:黄永玉的九十九个年头》
《山西省原副省长、作家张平:我接触到了一般作家接触不到的领域,干部群体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有很多亲身体验》
《独家对话雨果奖获奖作者海漄:现在是科幻迷“最好的时代”》
《希望与等待:杨苡的一个世纪》
《私造“便民浮桥”,
是非功过终究离不开法律与事实》
宋建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宣部媒体融合专家组成员)
村民私自搭建“便民浮桥”并收费被判处有罪,在当时的舆论场,不少人出于朴素的正义观作出村民被冤枉的判断;甚至有法律学者公开主张,如果修桥造路满足了民众的期待,不仅没有破坏社会秩序,反而是社会秩序所嘉许的,那从任何意义上来说,都不是犯罪。在这样的背景下,该篇评论提出,“做好事”并不意味着涉案人员能因此免罪,最终决定他们是否有罪的,只能是事实和法律。这一观点的提出,有拨乱反正的作用,酌情据法,辨理明义。作者去乡愿讲规则,摆事实讲法律,理清了“义”“理”关系,坚持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法治原则。评论说理缜密,用语准确,结构严整,逻辑清晰,是一篇比较优秀的时事评论作品。
优秀奖
《讲真,不必挤在五一假期“进淄赶烤”》
《警惕恶意抹黑清华大学的舆论倾向》
《预制菜不宜匆忙进校园》
《预制菜进与退》
张志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特聘教授)
预制菜的兴起,呈现出传统饮食文化和现代产业发展之间的张力关系。越有争议的现象和话题,越需要专业媒体的深度调查和理性观察。这组报道从标准、健康、产业、趋势四个维度对预制菜进行全面剖析,揭示出行业发展的专业性和政策制定的复杂性。
优秀奖
《国漫,让历史“动”起来》
《北京老字号,不老传奇》
《时间的刻度:新京报年度好书20年》
《公共充电桩收费调查 充电,贵了?》
《呐喊:出版一百周年》
孙德宏(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鲁迅100年前的“呐喊”,是“无声中国”的一声响雷。百年后的“原样再现”,虽然仍是平面形态,但它却深刻地凸显了百年前的历史现场,这里有现代中国的初始样貌,有大先生的心路历程,更有今人对历史与现实的凝望、凝思——这是今天的媒体人在向鲁迅先生致敬,向现代中国的先行者致敬!
优秀奖
《92小时暴雨后,北京的告别与守护》
《华北洪水记忆:海河六十年,两次特大洪水》
《有菜吃》
《系列图解| “一带一路”四大重点工程有多强》
陈刚(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这一组版面策划,通过“一带一路”四个代表性项目的跨页整版图解,展示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为实现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体现出强有力的中国力量和中国速度,是“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的精彩献礼;作品手绘风格突出,制图精美、数据丰富、突破了报纸边界感,可看可读性强,是思想性、专业性与艺术性统一的佳作。
优秀奖
《好客山东欢迎您》
《走,去恭博!》
《热爱不止,文艺不休》
陈刚(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新京报创刊20年,也是中国文艺创作大发展的20年。这组策划非常用心,邀请了55位文艺界人士共同回忆2003-2023年文艺佳作,采访难度大,后期编辑工程量大;从呈现效果来看,封面设计令人眼前一亮,极具现代感,内版设计逻辑清晰,细节满满,版面设计精美,大气、好看,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怀,专业化地展示了20年来文艺创作的蓬勃发展、百花齐放,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优秀奖
《一图速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运河鸟集》
《一图看懂长城运河|北京文化带图鉴》
△
陈昌凤(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作品以长城、运河的真实路线走势为骨,以丰富的数据信息为肉,以一种崭新形式,将运河与长城的厚重历史与保护现状呈现在读者眼前。数据点丰富细致、绘制清晰工整,文本与图示契合,视觉具美感又有丰富的信息量,有一图胜千言之效!
优秀奖
《杭州亚运会报道系列海报》
《23·7洪水救援行动》系列摄影报道
兰红光(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
闻汛而动,雄兵出击!2023年暑期,当京西人民群众遭受百年不遇的暴雨山洪蹂躏之时,新京报摄影记者悉数出战!灾情就是命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就是我们的牵挂!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我们,使命光荣,使命崇高,使命必达,永不缺位!他们拍得足够好,是因为他们走得足够近!该作品多维度立体式地直击现场,既有宏观大场面、全景式拍摄,又有细节小特写、传递温情,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优秀奖
《土叙地震一线亲历——中国红会紧急援助叙利亚救灾帐篷,连夜培训叙方人员如何搭建》
《护鸟者》
《博士农场》
《这一刻,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殷乐(中国社科院大学新闻研究院副院长)
这是一个又燃又有趣的互动作品,把握了新媒体传播属性,技术手段也用得恰到好处。前有“命运的齿轮”这一网络热点话题作为触发点,弹幕后有55个源自各类或经典或流行作品的金句卡片,最后归于记者节的主题:“因为理想与热爱,让我们与新闻同行”。文艺又现实,对各年龄层的情感调动性都很高,是新媒体设计的真诚用心之作。
优秀奖
《李宗盛的歌,哪首属于你?》
《北京应对23·7特大洪水》系列直播
曾祥敏(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深度融合时代,直播是新闻工作者践行记者“四力”、奔赴第一现场、服务人民群众的生动体现。这个直播为公众提供信息、回应百姓关注的同时,也有利于强化新京报在首都新闻报道中的品牌价值。在专业层面,该作品采用了多点位直播、多主体采访、分屏呈现等的丰富视角和形式,强化了移动直播的迅速、及时传达现场信息。在机制层面,该作品的策、采、编、发的顺利进行是新京报时政报道部和视频新闻部共同合作的结果,体现了融合机制下的专业分工与有效合作。
优秀奖
《甘肃临夏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 直击震后救援现场》
《日本核污水排海》直播
AI小贝新闻播报——《贝壳财经早报》
陈彤(一点资讯总裁)
AIGC时代,媒体何为?该栏目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它通过活泼靓丽的AI小贝数字人形象,拉近了媒体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在保证财经新闻数据精确、快速、客观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内容生产效率,也多了一份亲和力与温情。在数字人背后,体现的是财经媒体人专业的内容生产、信息筛选和处理能力,也让人看到了新闻与科技相融合的潜力。
优秀奖
《#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上新# 馆长连麦云逛展 新京报微博话题运营及系列连麦》
《重返鸭绿江》
曾祥敏(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重大主题报道历来是各大新闻媒体“练兵比武”之地,在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之际,新京报策划推出《重返鸭绿江》,通过纪实访谈、重返现场等方式,引导公众重温抗美援朝精神。该作品在内容生产和传播运营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亮点:一方面,大策划、大制作产出优质内容,诠释了“内容为王”的专业定力;另一方面,契合移动端的多元分发和传播方式,有效聚合了用户对时代主题的关注,展现了“正能量带来大流量”的社会影响。可以说,该作品不仅具有纪实影像的史料价值,也是新闻媒体在新时代开展融合转型实践的典型案例。
优秀奖
《星火逐光:跨越百年的蒙藏学校》
《被囤积困住的独居老人》
《跟着港剧吃美食》
《上新了·千年运河|3D解析北京文化新地标》
《这座河南四五线小城,才不是失败者的他乡》
《新京报3·15微博运营》
王巍(微博COO、新浪移动CEO)
聚焦民生,曝光消费陷阱,挖掘事实真相,保障消费权益。#蜜雪冰城食材频改标签过期继续用#、#半天妖垃圾桶捞回餐食又端给顾客#、#3·15点名诱骗老年人直播间均已被封#……新京报扎实的调查报道通过官方微博精准的话题设置、议题投票、官方回应、视频文章结合发布、线索征集、私信互动等多角度运营,引发全网关注。57条微博、4次热搜总榜,15个同城热搜,斩获近6亿总话题阅读量,霸屏热搜话题敲响食品安全警钟。
优秀奖
《明月照我还》
《新工体30变》
陈昌凤(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这件作品最动人之处,就是让数字有意义,通过数字把“人”与“物”的关系凸显出来。一个以场馆为中心的专题作品,始终紧扣“人”的关切,抓取新工体的30处细节变化,从球迷视角出发进行解读;巧妙的“测量”方式让人一目了然,长制图和视频探访大大丰富了作品的信息量。
优秀奖
《看2024|186位企业家把脉中国经济:信心指数增至71.2》
《十年磨一剑——大国匠心人物影像展》
初小玲(北京市新闻学会会长)
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其社会活动的活跃程度。该活动的策划和在社会产生的影响力,印证如此。策划在立足展现追求卓越这一时代精神内核的同时,更是用工匠精神谋划展览的布局和细节,使其更加鲜活、立体,在思想文化传播中蕴含着宝贵的科学精神,在履行媒体社会责任中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这是一个成熟的优质媒体使然。
优秀奖
《2023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
《唤醒热望:北京图书市集》
《因为热爱——
新京报创刊20周年特别策划》
殷乐(中国社科院大学新闻研究院副院长)
“热爱”传递的是一种永葆初心、矢志不渝的热诚和力量。该特别策划把握了这一点并将热爱具化到不同领域、不同个体,以诚挚的故事和亲身的讲述,诠释了因热爱而实践的人生之路,精神的力量如同火炬点燃人心,启示性强、共鸣度高,既体现了新京报20年的追求,又具体而微地呈现了中国社会这20年的发展。报道形式丰富,传播平台多样,覆盖人群广,参与机构多,是一个有凝聚力的策划报道。
金奖 《三进受灾村——23·7特大洪水系列追访》
郝中实(北京市记协常务副主席)
“23·7”北京特大洪水,史无前例使200个村庄断水断路失联,灾情牵动着市民的心,也牵动着媒体记者的心。新京报记者迅速出击,用直击报道将两三天前还处于失联的村庄重新拉回牵挂着他们的公众视野。专题报道生动讲述村庄内外施救与自救故事,传递村民互帮互助动人亲情……而“重启受灾村”“带着温度计,再访受灾村”,更是层层递进,不仅体现媒体可贵的责任担当,也展示一线记者敬业追求和报道水准。
优秀奖
《2023院士专家讲科学》
《北京文化守护人》(城市篇、非遗篇、文化带篇)
《城市体验官×老年餐桌调研》系列视频报道
《热爱不止,文艺不休》
《勇者——新京报年度特别策划》
《守护中轴线》
《国门重启》
《新时代首都发展巡礼·历史文化保护利用》
特别策划
梅宁华(北京市记协主席)
这件作品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闻一线的生动实践。作品紧紧围绕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大题材,充分发掘北京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钻胡同、找源头,深入北京的“毛细血管”,解码“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利用这十年”的成就。九大主题专题式操作,小切口叙事,艺术性设计,融媒体呈现,立体式传播,既突出时效,又形态多元,大量固化的素材在创新表达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传播力、影响力值得充分肯定。
特别致谢新京报2023年度新闻奖外部评委 (排名不分先后)
殷陆君
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
兰红光
新华社高级记者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
孙德宏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
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梅宁华
北京市记协主席
初小玲
北京市新闻学会会长
郝中实
北京市记协常务副主席
陈刚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陈昌凤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周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宋建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宣部媒体融合专家组成员
范以锦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祥敏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
教授、博士生导师
殷乐
中国社科院大学新闻研究院副院长
阴卫芝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
党委副书记、教授
吴飞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志安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特聘教授
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