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 > 教育资讯

让先进教育理念塑造雄安娃的未来

本报记者李如意

每天早上,雄安史家胡同小学校长张欣欣都要转遍校园每一个角落。今天孩子们早晨锻炼怎么样?校园整体面貌好不好?……学校的每一位学生,甚至一草一木,他都放在心上。2024年新学期是雄安史家胡同小学的第二个学期,但对于张欣欣来说,他已经在脚下这片土地工作生活了4年多,他比很多人对雄安新区的这所学校都更有感情。从学校的建设施工、“交钥匙”工作推进,再到2023年的开学筹备和后续管理,他都全程参与。如今,雄安史家胡同小学正在平稳运行,他于近期被评为“感动雄安2023”年度人物。不断引入北京优质教育资源,探索两地史家教师融合发展、联动交流路径,树立好教风好学风,张欣欣的脚步从未终止……

“这儿原来是容城县的胡村,现在已经建成了一所现代化的小学。”张欣欣带着记者在雄安史家胡同小学转了一圈,很难想象过去和现在的反差。

2019年5月15日,张欣欣至今记忆犹新。就在这一天,张欣欣作为北京市支持雄安“三校一院”(北京四中雄安校区、雄安史家胡同小学、雄安北海幼儿园、雄安宣武医院)项目专班成员来到雄安。原本计划只是来调研一下,但到雄安了解具体情况之后,他当即决定:直接留下支持工作!

一切几乎都是从零开始。当时“三校”所在之处还是一片村庄和麦田,周边什么都没有。从征地拆迁到规划建设,张欣欣全程参与。工程初期,条件艰苦,张欣欣带着同事与工人们一起吃住在工地。冬天工地没有暖气,张欣欣就睡在简易房的板床上,晚上盖两床被子依然冻得手脚冰凉。就这样,这位干了几十年的老教师,开始在工地上和工人们一起摸爬滚打,硬是逼着自己从校园里的教师“转型”成了“三校”工程建设工地上的“工头儿”。

工作条件可以将就,工程质量绝不能打折扣。张欣欣说:“这是雄安新区首批全过程绿色建筑三星项目之一,代表业内最高水平。”他深知这个项目对雄安新区的意义。

4年付出,终结硕果。2023年9月1日,雄安史家胡同小学正式开学。校徽上的红绸布被揭开的那一刻,张欣欣心潮澎湃,眼前的校园崭新又熟悉:融入史家传统红墙文化的徽派围院,和北京史家小学同样进门可见的和谐石、大槐树,体现史家特色的新生笑脸墙……“等到这一天,一切付出都值得了!”

从“工头儿”再变回校长,张欣欣带领学校团队迅速展开后续管理、教学工作。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雄安的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他探索两地史家教师融合发展、联动交流路径,创新建立北京校区骨干教师担任实践导师机制,为年轻教师提供“一对一”备课指导。为了让孩子们获得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他推进京雄两地史家胡同小学“隔空连线”,开展“双师课堂”,在云端“同上一堂课”,实现两地教育资源无缝连接。

北京史家小学提出的“服务学习”公益服务,也被他引入到雄安。他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放眼真实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入冬后天气转凉,同学们发现学校门口135路公交车的座位太凉了。为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先与公交公司沟通,确定公交车上能接受的保暖方案。然后学生学习制作保暖坐垫,还积极发动其他班级的同学一起参与,为135路公交车都配上了保暖坐垫。2024年的新年联欢会,雄安史家胡同小学的学生也是全员参与,全员展示。张欣欣说:“在校园里,我们要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发挥各自特长,引导他们展示自我,全面发展。”

年轻时,张欣欣曾是一名中长跑运动员,这给予了他坚实的身体素质,更赋予他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的做事风格。如今,在50多岁的年纪继续在雄安新区开创事业,这份品格显得尤其可贵。“未来雄安,心向往之。”这是张欣欣在微信朋友圈发的一条消息。尽己之力,在雄安打造承接疏解的教育标杆,让好教风好学风照亮孩子一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