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北京农学院新建的智能温室启用。温室占地约3000平方米,集无土栽培、自动水肥管理、精准环境调控、实时数据监测等智慧功能于一体,一年四季作物常绿,满足师生教学和科研需求。未来,温室还将作为北京中小学劳动农学教育实践基地,面向校外开放。
位于农学院校园西北角的图书馆背后,一栋约3层楼高、宽敞明亮的玻璃房,就是全新亮相的智能温室。室外寒气未消,室内温暖如春,一株株番茄苗从栽培架上探出头来,长势正旺。“这几个按钮分别是控制遮光板、风箱和水循环的,一键就能启动。”温室一侧的空地上,该校教务处副处长、劳动教育(实践教学)中心负责人李志敏正在和工作人员一起试用智能设备。他们身后,摆放着标有营养液、肥料、灌溉用水等字样的大桶,每个都足有一人高,通过管道和栽培架底部相连。
新建的温室里处处透着高科技。例如,为了保障一年四季作物常春,无论室外温度高低,室内温度都要保持在20至30摄氏度左右。“关键在头顶。”李志敏介绍,相比于普通温室的单层玻璃棚顶,智能温室的棚顶采用了多层覆盖材料,第一层是充气薄膜,透光率和保温性能好;第二层和第三层分别是不透光的黑膜和反光膜,起到传热和保温的作用,“天气暖和的时候,这两层膜被回收折叠,等到晚上或降温时,棚膜会像电动帘一样张开,在上方盖上一层保温被。”他补充,屋顶还有开窗通风系统,保障室内空气流通。
当天,一节实践教学课在温室里开讲,该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刘超杰带领园艺专业本科生开展番茄苗的定植工作。“栽培架上安装了果菜吊蔓岩棉栽培系统,内含自动给排水、水肥一体化等自动控制设备。”刘超杰指导学生将番茄苗移栽到泡了水的岩棉里,小心地掸去多余的土壤,“植物的根系会慢慢地在岩棉里扎根,不再需要土壤给予养分,自控系统一旦监测到植物缺水、缺营养,就会自动补给。”他说,未来将带领学生在这里开展新品种的开发和种植新技术的研究和试验。
温室不仅能满足校内教学和科研的需求,还将成为本市中小学校开展劳动和耕读教育的新课堂。目前,该校已与一些学校建立联系,随着智能温室的启用,将有更多的中小学生走进田间地头,感受智慧农业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