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 > 教育资讯

贯穿南北、响彻东西, 全国28省市地区同时开讲

3月30日,春风和煦,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一层中心的阶梯活动区,传出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陕公大学堂”的理论最强音。

2024年第一期“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在这里拉开序幕,除了北京之外全国27个省市地区也同时开讲。

3月30日,2024年第一期“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北京场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拉开序幕。图源:中国人民大学

诞生于1937年抗日烽火中的陕北公学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2023年为纪念毛泽东为陕北公学题词86周年,中国人民大学启动了“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

2023年10月22日,该系列公益讲座首讲由21位著名理论专家在全国21个省市地区同时开讲,线下覆盖观众逾5000人。借助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专家解读,以纵横比较的视野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追求真理的精神讲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以扎根实践的角度讲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陕公大学堂”致力于打造“独树一帜”的先锋课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平台、各地各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

3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在讲座现场致辞。图源:中国人民大学

“以‘陕公’这一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光荣阵地为名,举办‘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活动,既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学校发挥‘独树一帜’的办学优势和学科特色、宣传普及党的创新理论的生动实践,更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之举。”在北京的首场讲座前,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将继续团结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牢记领袖嘱托,赓续红色血脉,坚定不移、阔步前行走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人大力量。

让党的先进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陕公大学堂”开办的一大初衷。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际表示,举办这一系列公益讲座,进一步打通了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必将对新时代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场地的选择上,“陕公大学堂”也很好地贯彻了这一初衷。今年28个省市地区同步开展的公益讲座,有不少选在了博物馆、图书馆或党群服务中心开讲。

3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朱信凯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辛向阳颁发“主讲人”证书。图源:中国人民大学

在北京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辛向阳,作为“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2024年第一期的主讲人,以“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为题,围绕科学的信仰、系统的方法论、鲜明的人民性、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等进行深刻阐释,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磅礴伟力。

大运河博物馆开放式、阶梯式的讲授环境,也快速拉近了党的创新理论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讲座现场,有不少前来参观的市民围聚在阶梯活动区旁,驻足聆听。

“这样的讲座走向基层、走进社区,是构建党的先进理论全面传播矩阵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团结全国人民,凝聚意志,建设更加美好的国家极具意义。”从去年学校启动“陕公大学堂”系列讲座之后,人大北美校友会会长吴亚锋就密切关注着这一讲座的动向,去年他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参与了首场讲座,今年又特地赶来北京参加。

作为一名刚走出象牙塔的人大学子,这场讲座也让2022届校友特木钦收获良多、倍受教育。“回村后,我要把这次讲座的学习收获转化为宣传阐释的实际方法,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基层的田间地头走深走实、入脑入心。”如今,特木钦已是北京市顺义区财政局的一位驻村选调生,在未来的工作中,他将更好地发挥自己在基层的纽带作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奉献自己的汗水与激情。

对于在校学生来说,“陕公大学堂”所承载的红色基因,更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力量正赓续传承。

“我将努力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家本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力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青年智慧、青年方案、青年力量。”作为人大明德书院和哲学院的学生,2020级本科生孟祥和也在这场讲座中备受鼓舞。

大运河文脉悠悠,“陕公大学堂”在一场场思想的交流与智慧的碰撞中,正焕发出蓬勃的时代生命力。伴随着系列公益讲座不断扩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党的创新理论也将在基层持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