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高考成绩陆续公布。
根据往年的经验,处于中游水平的同学最难择校,向下难将就,向上分不够。
作为曾经高考大军的一员,我十分理解,每个人都想尽量选更好的学校,不要浪费自己考的每一分。
这和楼市中买房守则是一样的:踮一踮脚,尽量买更好的房子。
选一所好学校和买一套好房子,两者的难度在伯仲之间。
也许,用买房人的思维填高考志愿,会产生致命的降维打击。
什么才是好学校?
事物的发展是动态的,哪怕你认为这所学校是好学校,那你能肯定以后它一直都会是好学校吗?
这些问题,在房产中 每时每刻都 有人在问。
这个房子好不好呀?以后房价能涨吗?
这在房地产中称之为 价值判断 和 未来预期 。
房产中有 这么一段有趣的言论: “ 短期内 预测房价的涨跌 ,那是神的领域。 我们 能 做的 只是, 以城市判断房产的长期价值。 ”
宏观来看,房子的价值判断和未来预期基于城市的能级和发展。
同理, 通过往年的录取分数,我们能看到的只是短期的学校排名波动 ,甚至这只是过去的录取分数线排名,以后谁也说不准 。
城市和院校作为命运共同体,它们 的发展也紧紧捆绑在一起。
当年我完美压线,被重庆某大学录取,却被导师反问:“你浙江的跑重庆这边来干什么,沿海地区院校资源那么好,这些年都发展的很好…”
当然,提这一茬不是想说重庆的学校不好,而是想表达:院校的发展与城市息息相关这个观点是受到院校老师认可的。
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它的师资水平不亚于一些211名校,这得益于杭州快速发展下带来的资源。全国正在发展的好城市不少,除了北京上海,杭州、江苏、南京、重庆、成都、武汉都是不错的选择。
以城市作为对高校价值判断和未来预期的依据会更科学。
选学校就如同选开发商。
在现在限价一致的前提下,开发商决定二手市场的表现。
杭州目前的头部房企就是绿城和滨江,他们因为本土优势,对资源的利用和整合远超外来房企。杭州人在二手房市场当中也更认同滨绿的产品,这使得滨绿产品在二手房市场当中有不小的溢价。
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往往是通过校园招聘,和社会上的企业以及学校签订三方就业协议,正式与社会接轨。
跨城市找工作是很难的。
各企业和当地院校在各种合作的过程中打下了良好的信任基础,因此企业更愿意在当地院校中挑去人才。
讲一个小故事,我的朋友,在读杭州某大学,由于在毕业论文期间优异的表现,被导师推荐到了某企业当中,底薪6k,年底业绩突出,年终奖按一年的工资来发。
大城市的院校所拥有的资源和普通城市的院校完全不一样。
如果你想从事新媒体、计算机、金融等方面的工作,大概是非去大城市不可,那么先相中城市,再选学校应该是最佳策略。
除了好学校之外,还要好专业,高考填志愿每个人都想要尽善尽美。
然而,弄巧成拙的比比皆是。
想好读语言类专业,选择了外国语大学,却因为分数不够,调剂到电子商务专业。
想读师范专业,选择了师范类院校,也因为分数不够被调剂到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
买房人也同样存在这样的误区。
他们希望自己的房子兼备品质、地段、配套…
可是世上哪有完美的事情。
购房者一定要想明白自己真的想要什么并学会取舍。
为了买到实惠的新房,就得放弃对石材外立面的执着。
不要因为外语不是理工学校的王牌专业就放弃理工学校。
确保能够读得到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专业更重要。
此外,二手房市场上,房东们总是挂牌的房价有美好的愿意。
别人挂500万,我也得挂500万。
殊不知,预期中的财富之天空中的云朵,看得见,摸不着,只有到手的钱才是真正赚到的钱。
预期中的收益不是真实的收益。
因此,也不要心存侥幸地读了外国语大学哪怕不读外语专业也有学习外语的氛围。
预期和现实总是有偏差的。
填志愿和买房,看来真的有很多共同之处。
两者都是能够影响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大事件。
大多数人这辈子也许只会填一次志愿,大多数人这辈子也许只能够买一次房。
因此,这般重要的事情,最最重要的还是多和家里人商量。
家人们,也应当多多尊重当事人的决策。
我当年填志愿,家里人操碎了心,自己却因为爱情,飞向了重庆。
没有和家里人多商量,但感谢父母尊重了自己的选择。
现在看来,学校选的还不错,爱情也还在。
毕业后,因为家在浙江这边,最终选择了在蓬勃发展的杭州工作。
总归还是有些幸运。
希望能够把这份运气分享给每一位读者。
最后,身在杭州的我,还是想为杭州打call。
杭州是一座特别适合奋斗并且包容的城市。
他们对于初来乍到的年轻人,给予了许多帮助。
本科应届毕业生在杭州上班并缴纳一个月的社保,基本上都能拿到1万元生活补贴和1万元租房补贴。网上申请提交上去,大约5分钟就能到账。这就是杭州速度。除此之外还有200元乘车卡等各项的小福利。
身为杭州人的同事,前两年一点辣都吃不得,现在对微辣也毫不抗拒。杭州的大街小巷上总能看到各种地方菜,嵊州的小吃,衢州的鸭头...
老杭州人们也常常念叨:“欢迎来杭州,来了就是杭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