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10月,刚去世不久的丁光明即将迎来自己生命的“特殊延续”,她将成为重庆医科大学迎来了第200位“大体老师”(医学界对于遗体捐献者的尊称)。在丁光明去世后,10月25日,她的女儿刘星联系了重庆医科大学,捐献了母亲的遗体。
▲进入手术室前,乐观的丁老师对着镜头比“yeah”
女儿完成母亲遗愿
“各位亲友,我与父亲王世勋决定遵照母亲意愿,实行遗体捐献,不设灵堂,不搞葬礼。”重庆市九龙坡区保利爱尚里小区,39岁的刘星向亲朋好友发去了母亲的讣告,并告知了母亲丁光明遗体已经捐献的事实。
10月25日清晨6点50分,因患舌癌在九龙坡区人民医院治疗的丁光明,在睡梦中去世。这位65岁的退休女教师走完了一生,却还有最后的遗愿没有完成,生前,她曾经告诉家人,“等我去世就把遗体捐献了,人走了只是一具白骨,不如捐献给医疗事业却做研究,救更多的人。”确认母亲去世后,悲痛的刘星第一时间联系了重庆市红十字会,很快,重庆医科大学前来接走了母亲的遗体。
“我们一家三口有个约定,谁去世了留下的人就要帮他捐献遗体。”刘星回忆,把遗体捐献出去,是2016年父亲王世勋先提出来的,那时老两口身体都很好,王世勋的建议很快得到了女儿和妻子的支持,“我爸妈都是老师,思想一直比较开明。”2020年,丁光明查出患上是舌癌,当初的约定再一次被提起,她告诉家人,自己的心意仍未改变,“我希望能救更多的人。”
▲丁老师的捐献证书
曾给学生垫学费
丁光明刚参加工作时是宜宾市长宁县双河镇上西小学的一位老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西小学的学生大多都是附近村里农民的孩子,家庭条件并不好,美丽善良的丁老师成了许多学生的依靠。
那些年,丁光明时常用一部分收入来填补学生的学费,让交不起学费的孩子不辍学。
在另一所小学教书时,夏天放学后,丁光明总是很晚才回家,她在学校附近的河道边上来回巡查,“去抓下河游泳的学生,她怕娃儿在河里游泳出事儿,一定要确认河沟里不会有娃儿了才回家。”
丁光明50岁左右为了照顾家庭提前退休,但她的学生这些年来仍旧每次过年都相约一起到家里来看她。在学生们眼里,爱穿旗袍的丁老师仍旧那样美丽,她总是挺直了腰背走路,对谁都有说有笑。
丁光明不让学生和亲戚们在她去世后去看她,刘星觉得,好强了一辈子的母亲,是希望只让大家记得自己美好的样子,“她不希望大家因为她太过悲痛。”
▲生活中的丁老师
“她去继续当‘老师’了”
“光明陨落天阴暗,君失亲友我失伴。互敬互爱二十载,而今永别隔遥远。”王世勋给自己和妻子的老友发去了一首悼亡诗,诗的开头是妻子的名字,这些天,他总会回忆起妻子生前的情景。
在王世勋的相册里,丁光明总是穿一身颜色鲜艳的旗袍,竖着一丝不苟的发髻,抬头挺胸对着镜头微笑。即使最后的日子被病痛折磨,原本丰盈的身体骨瘦如柴,但丁光明仍旧很少说疼,反而常常和王世勋笑闹,进手术室前,还会对着镜头比“yeah”。
“她很坚强,也很勇敢,她并没有走,而是去了另一个地方继续守护我们。”知道了妻子的遗体会被称为“大体老师”,王世勋心里的安慰更多了一些,“她这辈子都闲不下来,现在又去继续当老师了。”
丁光明的捐献证书被他和女儿珍藏起来,偶尔拿出来看一看,父女俩和丁光明的约定更加坚定,王世勋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回到宜宾后在家族里宣传遗体捐献的相关事项,“留下一方墓碑毫无意义,但捐献遗体却能帮助更多人,能为医学研究做贡献,我们希望丁老师的捐献能让更多人知道遗体捐献不仅不可怕,还是生命的延续。”
丁光明是重庆医科大学迎来的第200位遗体捐献者,随着观念的转变,近年来,中国的遗体捐献志愿者也多了起来。
在重庆医科大学,过去五年的遗体捐献逐年递增,1980-1995年的15年间,该校仅实现遗体捐献数16例,而2020年,该校当年接受的遗体捐献为181例。截止2020年底,该校已有5322人办理了遗体捐献的相关登记手续。
遗体捐献者是伟大的,遗体使用也有严格的规范制度,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该校严格规定了遗体使用的范围、各项流程以及规范,并规定对遗体(器官)捐献相关信息和资料保密,未经同意,不得公开,保护捐献者及家属的隐私。另外,老师会在尸体解剖前带领学生举行简朴的默哀仪式,以及每年清明节举办师生对捐献者的祭奠表达对遗体捐献者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