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成985高校博导,引发网友热议。
我们一直在反对“排资论辈”,希望更多有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年轻人获得较高的地位,也会引发众多网友的怀疑。
近期,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95后”博导冯磊,就因为其才华引发网友关注。
这位出生于1995年4月的“博导”到底有多厉害?
相信很多网友非常好奇,想了解一下这位年轻有为的人才。据悉,冯磊撰写的论文在第38届国际机器学习会议上发表,该会议是顶级国际学术会议,并且在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而且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均是冯磊。可见,冯磊在这份科研成果中占据的分量。
从冯磊的简历来看,博士学历,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而且是直博提前毕业。他现在除了是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弘深青年学者引进人才、博导外,还是兼任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先进智能研究中心客座科学家。
当然,除了这些头衔之外,他还是ICML 2021专家审稿人,以及其他国际顶级(CCF A类)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亦或是审稿人等等。尽管冯磊年龄不大,但是获得了不少殊荣和研究成果。
2021年1月入职重庆大学,那时冯磊年龄仅25岁,可谓是非常年轻的人才。
实际上,这些年,中国不少大学在吸引人才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也吸引了不少留学外海的年轻优秀人才回国发展。可以说,“90后”已经开始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了,成为学术界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而这些年轻人才的回国发展,也从侧面说明中国吸引人才的力度越来越大,学术环境也越来越好。
当然,有网友会说,如今中国高校用人,拿到依然是参考国外获得了什么大奖,或者拿到什么殊荣么?中国就不该有自己独立的人才评价体系么?
的确,当一个国家人才的认定需要大量凭借其他国家的殊荣亦或是“证书”,这绝对是非常不科学的,因为当我们缺乏认定人才的体系,就意味着我们识别人才的标准取决于其他国家,甚至被其他国家带偏。可见,对于一个国家建设独立的国际人才评价体系也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这也并非要否定许多人才在国外获得各种“大奖”的价值。
笔者以为对于我们国家在识别人才方面,应该是也必须是多维度的。这简单地来说,既要注重年轻人才获得了那些国际上的成就和殊荣,还要注重考察人才的“个人能力”。或许,只有从多维度考察,才能避免没有质量的“高产论文”科学家。这也意味着中国高校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需要采取多维度的考察亦或是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方法识别人才。
面对年轻的“博导”,网友的质疑,其实也属于正常的心理反应,只是需要网友理性地对待“年轻科学家”现象。毕竟人才俊杰难得,而这些年却涌现出了大量的年轻科学家,也难怪会受到网友的关注。
相信,很多网友都期待这些年轻的科学家能够给中国科研事业带来更多惊喜,尤其是目前中国被“卡脖子”领域实现突破。
或许,当我们反对“排资论辈”的时候,就应该给那些“年轻人才”以宽容,让他们用时间证明自己的“价值”,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的贡献。笔者也相信,随着中国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年轻科学家”可能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