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庆 > 教育资讯

全力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重庆今年底实现学校心理辅导室全覆盖

近日,重庆市教委等十八部门印发《重庆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明确到2023年,学校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中心)全覆盖;到2024年,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率达100%;到2025年,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开设率达100%,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比例达60%。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中小学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

《方案》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开齐开足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广泛开展形式内容多样的美育实践活动,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

同时,构建大中小学相互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中小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学校课程设置计划,每两周至少安排1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按规定开足思想政治课“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模块学时。高等职业学校按规定将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或限定选修课。普通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原则上应设置不低于2个学分(32—36学时),鼓励高校开设更多样、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选修课。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标准化建设,鼓励支持学校联合共青团打造“心灵成长社”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建设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基地。要利用“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职业院校“文明风采”活动、中考和高考等重要活动和时间节点,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监测

高校“一生一策”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方案》明确,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机制,搭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信息化平台。构建市、区县、学校三级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体系,将学生心理健康监测纳入全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统筹开展。各区县教育部门设立或依托相关专业机构,每年至少组织1次区域性中小学心理健康监测。

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各区县教育部门每学年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开展1次心理健康测评。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采取面对面心理访谈,落实针对性干预措施。

高校每年在新生入校后,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分类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实行专人专柜管理。探索建立全市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档案转接机制,确保心理健康档案的延续性。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分类分层闭环管理。对一般心理问题学生,加强学生跟踪辅导。对严重心理问题学生,及时提供健康指导和心理情绪辅导,协同落实针对性管理措施。对重大心理危机学生,采取专业干预手段,提供规范心理疾病诊疗服务。

建立四级预警网络

对特殊群体学生重点关爱和心理辅导援助

《方案》要求,中小学要建立“学校、年级、班级、家庭”四级预警网络,加强对沉迷网络、留守儿童、单亲丧亲等特殊群体学生重点关爱和心理辅导援助,尤其抓好毕业前后等重点时段学生心理健康日常管理。

高校要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班主任、辅导员、团干部定期走访学生宿舍,院系定期研判学生心理状况,强化入学季、毕业季、就业季等特殊节点学生心理健康危机排查和日常管理,重点关注面临学业就业压力、经济困难、情感危机、家庭变故、校园欺凌等风险因素以及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等学习生活环境变化的学生,为出现高危倾向苗头的学生提供心理援助和有效干预。

同时,要强化家校共育。引导家长加强关心关爱,对出现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孩子,积极陪伴或带领孩子到心理辅导室、社会专业心理机构寻求帮助;对诊断患有焦虑抑郁、心境障碍、人格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的孩子,引导家长、孩子克服“心理病耻感”,及时送医进行心理或药物治疗,积极配合做好教育疏导、干预转介等工作。

到2025年底,全市所有三级精神卫生中心均开设儿童心理(科)门诊;所有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均开设心理门诊;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立精神(心理)门诊达到80%;公立儿童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开设心理门诊达到30%。

配齐心理健康教师

中小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教师

《方案》还明确,学校统筹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1000人以上的中小学校,原则上按照师生比1∶1000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1000人以下的中小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区(县)级教研机构,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高校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且每所学校至少配备2名。

建立全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级培训制度,面向中小学校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高校辅导员、团干部、研究生导师开展个体心理发展、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定期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教师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置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

组建心理援助志愿者服务团队,建好重庆12355青少年服务台(站、点)三级体系,设立24小时心理援助志愿服务热线,面向学生开展科普宣传、心理辅导、危机干预等志愿服务。健全高校心理健康师生团队与中小学结对帮扶机制,确保每一名心理健康教师都有定向教研团队和专家团队进行专业指导和支持,提升大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一体化联动效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