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庆 > 教育资讯

重庆巴南: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点亮青少年创新梦想

在位于重庆市巴南区的融汇小学,10年前,最“高大上”的科学教育基地是一处气象园,专职科学教师仅2位。10年后,校园里有了3D打印、激光切割科学工作室,在一批科学教师的带领下,孩子们自在徜徉在奥妙无穷的科学世界。

教育“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重庆市巴南区给出的答案是,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科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从教近10年的科学教师余建梅对此深有感触。2014年,化学专业毕业的她,通过公招考试来到融汇小学担任专职科学教师。但一开始,对物理、生物等领域的“跨界”教学并不顺利。

在青年结对导师郑孝伦的指引下,余建梅努力突破自己,课前5分钟开辟科技前沿板块、课中进行科学思维训练、课后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技竞赛指导……近10年来,余建梅辅导学生参加市区级以上科技类比赛获奖140余项,其中6项为国家级奖项,2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令她印象深刻的一名学生名叫但林曦。6年前,这个男孩刚上一年级就展现出对科学的喜爱,在老师引导下,他不拘泥于课堂科学实验,更在观察生活中尝试创新。今年9月,但林曦发明的“葫芦防滑筷”参加2023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第三届青少年专利孵化展获得金奖。

“科学教育并非高深的‘武林绝学’,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余建梅认为,孩子们充满好奇心、求知欲,只要用心引导,他们就会用创新思维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在全面发展中茁壮成长。

课堂上,余建梅正在指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小学信息中心供图)

巴南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孝琴介绍,全区现有小学科学教师221人,近年来区教委构建起“普及培训—创客联盟—名师工作室”师资队伍建设模式,鼓励开展项目式、主题式学习,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综合素养,并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优质数字资源,努力培养中小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在重庆市实验中学的科技馆,科技互动、实践创作、天文观测、循环生态四大中心是所有高一新生入学开启科学教育的第一站。各种有趣的科技试验装置、动植物标本在学生们心中种下了“好奇的种子”。

科技馆五楼的科技实践创作中心已建成技术设计室、木工制作室、无人机工作室、3D打印室等,学生们在科学老师指导下,以课堂和社团活动形式开展实践创造活动,课余时间随时可以开展科技创作。

“学生在高中阶段精力充沛、思维灵活、想象力丰富、学习能力强,是培养科学创新素养的最佳时机。”重庆市实验中学信息中心主任陈伟说,学校在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科学创新素养的培养,助力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一个区域的发展不是最终目的,要让更多孩子走近科学、爱上科学。”李孝琴说,下一步巴南区将夯实人才队伍一体化培养,健全重点培养项目和专业发展路径,同时加快普及中小学编程教育,实施数字教育迭代升级行动,推进全区中小学科学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记者周思宇、吴燕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