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庆 > 小学

高调过头了, 泸州妈妈喜晒儿子“暗考”上名校, 影响重庆2024小升初, 40多万打水漂

前段时间多家媒体的集中报道,将小升初“暗考”浮出水面。

按道理说,既然媒体都出面打击了,小升初“暗考”的相关利益者应该夹紧尾巴做人才对,可还是有个别的“显眼包”,忍不住将自己的“光辉事迹”广而告之,结果悲剧了。

这不,四川泸州就有一个宝妈,成功通过小升初“暗考”让自己两个上小学的娃被重庆“四大金刚”之一的初中签约,高兴之余写了一篇“小作文”在朋友圈分享,结果整个重庆市今年的小升初都受到影响。

根据这位宝妈的介绍,这两三年,她和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每个周五都从泸州赶去重庆上补习班、竞赛班、奥数课,前前后后花费了40多万,终于在母亲节前夕俩孩子都成功“上岸”,均与重庆“四大金刚”之一的某初中的竞赛班签约。

该宝妈喜极而泣,于是在朋友圈发了一篇“小作文”,分享自己的喜悦之情,同时告诉其他宝爸宝妈还有一个可以让孩子去最想去的学校的赛道。结果她这篇“小作文”让很多家长破防了,有人转手就将其截图向主管部门投诉,并发到社交平台上。

刚才被央视《焦点访谈》抓典型,处在风口浪尖上的重庆主管部门以及涉事学校自然不敢怠慢,快速作出反应。据说,这位“显眼包”宝妈两儿子的签约直接被取消了,重庆主管部门还要求各学校展开排查,对“暗考”和“掐尖招生”零容忍。

不得不说,这位宝妈真是立了大功,凭一己之力影响了重庆2024的小升初录取,也让重庆整个“暗考”产业链的相关利益者如临大敌。

当然,这样的“大功”,主观上她是不想立的,毕竟两儿子的名校梦幻灭了,40多万也打了水漂,相信此刻她肯定后悔死了,后悔不该那么高调。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印证了这句话:做事越低调,活得越久,越高调越短命。

相信很多跟她一样选择走“暗考”通道的家长,都对她的作死行为恨透了,为孩子准备了许久,眼看就大功告成甚至已经成功“上岸”,结果被她给搅黄了。

实际上,小升初“暗考”模式并不仅限于重庆,基本上所有名校聚集的大城市,都存在这样的产业链。操作方式大同小异:教培机构按照名校“掐尖招生”的需求,针对性培养某些方面的特长生,甚至有些关系硬的机构直接跟名校(的人员)合作,并向家长承诺可以被一些重点或知名学校录取。主要的培训方式就是提前学,在三四年级就要把五六年级的奥数全部学完,要把五六年级和初一的英语学完,甚至还要学部分高中的内容。

为了让孩子读上名校,将来考上985、211、“双一流”,家长们趋之若鹜,花几十万那是常有的事。

在利益的驱使下,相关教培机构也做得很大胆,几乎是半公开式的。就在央视《焦点访谈》报道重庆小升初“暗考”后,还有一些机构的招生老师还顶风作案,群发招生信息,按照升入学校层次的不同,收费几万到二十几万不等。

对于小升初“掐尖招生”和“暗考”,主管部门早就明文禁止,之所以屡禁不止,究其原因还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资源太稀缺了。

基本上,几乎所有省份、所有城市的优质学校就那么几所,师资水平、升学率断崖式领先其他学校,并且这些学校又高度集中,导致某个区域拥有的教育资源断崖式领先其他地区。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名校就读,家长们只好到处“找门路”。有这样的需求,“暗考”自然就应需而生。

有矛盾存在就是有市场需求。客观上,只要一天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局面还存在,还存在断崖式领先其他学校的名校的情况,“暗考”就不会消失,只会变得更加隐秘。要想彻底解决“暗考”的问题,就是要均衡教育资源分布,提升非名校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设施,消除名校的“特权”,当所有地方的孩子都可以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教学质量时,当所有学校教学水平、升学率都差不多时,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了真正的公平,“暗考”自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评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