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 > 教育资讯

三位校长和一所名校

20世纪初,在清末“新政”中,甘肃出现了一些新事物,比如新军,比如工厂,还有更重要的——新学堂。兰州大学的前身——甘肃法政学堂便在这一变动中产生。

1906年5月,为了适应新政中改革律法、预备立宪的需要,清政府要求各省开办法政学堂,培养专门的法学人才。甘肃便于1909年2月将原本为了对官员进行再教育而设立的甘肃法政馆改为官立法政学堂,开始进行各项筹备工作;同年9月17日,在兰州城内侯府街正式成立甘肃法政学堂。这标志着甘肃近代高等教育的发轫。

筚路蓝缕蔡大愚

1913年年初,甘肃提学使马邻翼委任蔡大愚为甘肃法政学堂校长兼教务主任。同年7月,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专门学校令》,将之改称“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时简称“法专”。

蔡大愚,四川成都人,回族,早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加入中国同盟会,与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人关系密切,回国后曾在成都、上海、北京等地任教,是近代一位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

蔡大愚将学校迁到萃英门的甘肃贡院内(今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筹资修缮破败的房屋,为法专的发展争取了较大的空间和校舍。他积极延聘合格教师,并在教育部规定开设的政治学、国际法、宪法、刑法总则等系列课程外,增加政治经济学本科、预科。在几年后教育部对全国20多所法政学校的教学督查中,甘肃法专名列第13。

为加强学校管理,整顿教学秩序,蔡大愚主持制定了各项规则、章程,对学生的操行、学业、体育等方面的成绩进行严格考核、管理,坚决淘汰操行、学业不合格者。他还组织学生参加谈话会、辩论会、模拟议会、法庭审判等多种课外活动;鼓励师生开展学术研究。法专的学风焕然一新,颇受社会好评。

作为校长,蔡大愚坚持亲自讲授重要课程,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西方民主思想、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华盛顿等人的贡献。遇到学校经费困难时,蔡大愚常常拿出自己的薪资加以弥补,因而深受师生拥戴。在他的努力下,法专成为当时甘肃民主精神的重要营垒。在校内外的许多集会上,蔡大愚和法专教师登台演讲,抨击军阀专制,宣传民主。1915年冬,袁世凯加紧帝制复辟活动,蔡大愚和法专师生公开加以抵制。1917年冬,蔡大愚和少数师生密谋联络回族将领及部分新军和其他少数民族武装,响应护法运动,计划失败后遭甘肃督军通缉,离开甘肃返回四川。

蔡大愚之后,相继有施国祯、赵元贞、杨集瀛等担任法专校长。

1927年12月,法专改称“兰州中山大学”;1930年,改称“甘肃大学”;次年冬,又改称“省立甘肃学院”。这时的甘肃学院设有法律、文学、教育三系,政治、艺术、医学、农学4个专修科,并附设高中、小学。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甘肃等西部省份作为抗战后方的战略地位凸现出来。内地沦陷区的许多学者、教授和高校纷纷西来,很多内地学子也一路辗转到甘肃求学。著名作家、思想家柏杨在抗战时期就曾在甘肃学院就读。为了适应当时的情况,培养更多人才,经过甘肃省政府和学校方面的再三要求,1944年3月,经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省立甘肃学院于当年7月正式改为“国立甘肃学院”。

抗战期间,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甘肃学院的师生成为全省青年爱国救亡运动的中坚力量。1938年7月呈报教育部的校歌就唱出了师生们激越的心声:

西北的青年,莫要再耽延,

割断我们长衫,

抛却我们浪漫,

大时代的使命奔临在眼前。

大踏步冲出潼关,

看一片漫天的烽烟,

仅凭舌尖怎能扫荡那凶焰,

挥起铁拳才能还我河山!

……

辛树帜:一所大学的崛起

通过抗战,国民政府对甘肃及其高等教育在整个西北地区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1945年12月4日,国民政府将国立甘肃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和兰州西北农专合并为国立兰州大学。次年3月,任命著名生物学家、农学家辛树帜为校长。此举是兰州大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甘肃学院这所在落后省份创办的地方性学校,在经费来源、师资、生源、办学理念、服务对象,尤其是委任校长等诸多方面,逐渐摆脱原来的局限,开始具有全国性高校的特点和定位。

辛树帜不仅熟悉中外高等教育的特点、规律,而且对在相对特殊的西北地区创办一所高质量大学的战略意义及其重要性、面临的任务和困难、需要做的工作,都了然于胸。他以教育家的眼光,充分考虑到西北的特点和人才需要,提出在兰州大学设文、理、法、医和特设的兽医等5个学院,并建议保留西北师范学院和兰州西北农专两所学校的独立地位,为西北培养更多急需的教育、农学方面的专业人才。该计划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

他在兰大文学院增设边疆语文系,下设蒙古文、藏文、维孟尔文3个组,以造就“通语文”“娴风俗”,适应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研究的专业人才。新增设的兽医学院,下设解剖、生物化学、畜牧等11个专业,并聘请留学德国的第一位兽医博士盛彤笙为院长。该学院集中了一批当时国内畜牧兽医领域最优秀的专家学者,是国内各高校中最早设立且专业最齐全的兽医学院。1947年10月,教育部决定将其独立为“国立西北兽医学院”。此后,兰大设有文、理、法、医4个学院,下设18个系、科。

他凭借自己的影响力,从全国各地和国外延聘大批著名专家教授来兰大任教,其中有文史专家顾颉刚、冯国瑞、张舜徽、徐褐夫、史念海,语言学家水天同、沐允中、杨质夫,法学家李镜湖、吴文翰,数学家段子美、程宇启,物理学家陈祖炳、聂崇礼,化学家张怀朴、陈时伟、左宗杞,动物学家常麟定、杨浪明,植物学家董爽秋、石声汉、孔宪武,地理学家王德基、刘焕珍,医学家于光远、乔树民,兽医学家盛彤笙等。他们中间有许多人都是在欧美各著名高校学成归国的博士、教授,且已颇具专业建树。此外,还延请著名学者裴文中、方壮猷等在夏季来校短期讲学。当时的兰州大学英才荟萃,学术风气日浓,明显地提升了各个专业、学科的教学水平,缩小了与京沪等地高校的差距。

同时,辛树帜多方努力,获得甘宁青地方当局的支持,使教育部先后拨款几十亿法币和数万美元,并争取到美国医药助华会捐助的24000美元,用以扩建校舍、采购图书和仪器设备、订购科技期刊,又从北京雍和宫、青海塔尔寺和乌鲁木齐等处征集藏文、维吾尔文等少数民族文献,使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增加近两倍。1947年11月,兰大建成天山堂、祁连堂、贺兰堂三座新教学楼;一年后,又建成可藏书30万册的图书馆——积石堂,并动工兴建大礼堂——昆仑堂和以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命名的五座学生宿舍楼,使兰州大学的办学条件在短期内得到明显改善。

1946年秋,兰大首次在兰州、西安、武汉、南京四地设立考区,吸引众多外省学子报考。

在复杂艰难的环境下,辛树帜殚精竭虑,克服重重困难,短短几年间,使兰州大学从一个地方院校成长为全国性大学。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言:“树帜先生力大任重,不避讥谤,以导于先;校中同人齐一心志,忍饥耐寒,以随于后;能当兹物价日高、校款益竭之际,而此弘伟之目标卒底于成。”

辛树帜立志将兰州大学办成西北最好的学府,如同千峰之巅的昆仑山,造福于西北各族民众,服务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其“大愿大信必至于是而后具足。此固后学者必当负荷之重责,其勉之哉,其勉之哉!”

1949年年底,辛树帜由于受命担任西北农学院院长而离开兰州,其贡献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铭刻在兰州大学的历史上。1957年,他作为著名农学家应邀出席最高国务会议,毛泽东说:“您真可谓是辛辛苦苦,独树一帜。”这正是对当年国立兰州大学首任校长中肯的褒奖。

江隆基:危难之秋

1952年院系调整,兰大俄文系、英文系、少数民族语文系等分别调整到西北俄文专科学校、西北大学、西北民族学院。两年后,兰大医学院也被独立出去,成为兰州医学院。1954年10月,兰州大学改归国家高等教育部直接管辖;翌年,被定为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不久,留学欧美的郑国锠等学者来到兰大,几年后,朱子清、徐躬耦、黄文魁、陈耀祖等著名学者到兰大工作,从美国、苏联留学归来的刘有成、段一士等专家,以及北大、清华、复旦的许多优秀本科毕业生、研究生也陆续到兰大任教。

江隆基到兰州大学是在1959年年初,他因对“反右”不积极而受到“思想右倾”的处分,自北大副校长任上调入兰大,就任兰州大学校长。此时,兰大已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变得千疮百孔。不少师生遭到冲击和错误对待,甚至被开除公职、劳动教养。全校教授、副教授、讲师等骨干教师中,在1957年有16.5%被打成右派;1958年又有25.8%被“拔‘白旗’”。江隆基经过深入调查,认为学校当时的主要问题不是“右”倾,而是“左”倾。他在全校师生员工大会上做了题为“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报告,又采取了修订教学计划、培养优良学风、提倡刻苦钻研、遵循教学规律、保证教学和科研时间等一系列有效措施。

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他和自己的子女到学校食堂吃难以下咽的少量高粱面馍和菜叶汤,却将省政府给自己配发的高干食品送给生病的学生和幼儿园的孩子们;并要求学校后勤和农场千方百计多提供土豆等,尽量不让师生因饥饿而倒下、退学。

20世纪60年代初期,按照他的要求,学校进一步完善保证教学质量的规章制度,提出了加强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严格要求、因材施教、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方针。为提高教学质量,江校长冒着很大的政治风险,请在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的著名史学家赵俪生教授重返讲坛,还多次抽出时间亲自带领青年教师去观摩赵先生的课堂教学,并让他进入校学术委员会。

为了兰大的长远发展,江校长还主持制订了学校教学、科研的十年规划,主要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组建科研集体并力争占领一些学科的前沿阵地,加强数学、物理、原子核物理、化学、植物5个重点专业的建设等目标和措施。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些确保教学质量、科研重点的关键性工作,虽看似寻常,却正是兰大“强身固本”的关键,为学校后来的发展培养、聚合了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诚可谓见识高远、难能可贵。

1966年,“文革”爆发。6月25日下午,江校长被迫害致死,终年61岁。广大师生自发地组织起来,四处进行调研,撰写多种调查报告,坚持不懈地为自己敬爱的校长申冤辩诬。12年后,这一冤案终于平反昭雪。1978年4月10日,数千兰大师生员工在华林山革命公墓为江校长隆重举行追悼大会,许多人痛哭失声。

……

今天,兰州大学已经成为国内外有名的重点综合性大学,为国家首批“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自1999年至今,已先后有12位校友当选为院士。美国《科学》杂志曾评出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兰州大学位列第6。这所在艰苦的环境中艰难成长起来的大学,正载着它的培育者的希望努力前行,在远离政治与文化中心的西北,栽植着文明的希望。

(原文刊登于《人文甘肃》第四辑作者:张克非兰州大学校史馆馆长,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近代中国研究所所长,中国近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科学·经济·社会》等刊物编委。)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